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普外科 >血管外科 >静脉血栓

右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病原因有哪些

对于右上肢深静脉血栓,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上肢深静脉血栓又叫做上肢奋力性血栓,这种病症多见于运动员或者特别喜爱运动的人,一些需要上肢重复劳动的职业者也会出现这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上肢突发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等,那么,导致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有哪些?

目录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右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病原因有哪些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是什么 患有深静脉血栓对生活有影响吗 预防深静脉血栓更重要

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通常发生于下肢,本病在全世界年发病率较高。传统观点认为,下肢静脉血栓来源于小腿部的深静脉,并逐渐向近心方向延伸,其症状取决于受累静脉的部位,包括下肢肿胀、疼痛和发红等。

  (一)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

  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是血栓局限于屈肌静脉窦内。通常小腿肌肉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主要依靠小腿肌肉的“泵”的作用,在小腿肌肉活动明显减少时,血液流速变慢,肌肉静脉窦血液淤滞,易成血栓。另外,小腿直接钝性外伤也是造成本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因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不影响小腿血液回流,所以临床表现较隐匿,往往被忽视。病人只是感觉小腿后肌群有饱胀感,小腿肌群中可有深压痛,Homan征阳性。病情进展,可累及小腿主干静脉。

  (二)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指小腿部位深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包括胭静脉、胫静脉和腓静脉。其中部分是由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蔓延而致,一部分突然发病。

  临床特点是:突然小腿如物敲击,出现疼痛,行走时症状加重,患肢足部不能着地平踏。踝部明显肿胀,踝周正常凹陷消失。若胭静脉血栓形成,则小腿肿胀明显,胭窝可有压痛。胫、腓静脉血栓形成,肿胀仅局限于踝关节周围,Homan征阳性,Neuhof征阳性。

  以上两型统称为下肢DVT的周围型。

  (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髂总静脉、髂外和髂内静脉及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总称。血栓起源于髂、股静脉,因髂、股静脉为下肢静脉血流惟一的主干通络,所以此类发病急,症状重,患者多表现为先有腹股沟以下迅速胀痛和下肢广泛性疼痛,随后于腹股沟以下迅速出现广泛性粗肿,浅静脉怒张,可伴有发热,体温多升高。

  患肢肤色稍暗红,皮温略高,股三角区沿股静脉走行区明显压痛,股内侧可触及长条状肿物,小腿腓肠肌饱满,紧韧,压痛,Homan征、Neuhof征均阳性。

  (四)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

  即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形成。可以由周围型扩展而来,开始症状较轻未引起注意,以后肿胀平面逐渐上升,直至全下肢水肿始被发现。因此出现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的时间不一致。也可以由中央型向下扩展所致,其临床表现不易与中央型鉴别。

  (五)股青肿(又称股蓝肿、蓝色静脉炎)

  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下肢呈现高度水肿。由于静脉回流严重障碍,淤血严重,临床表现为疼痛剧烈,患肢皮肤呈紫绀色,称为疼痛性股青肿。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进而发生高度循环障碍,成为下肢DVT的紧急状态,全身反应大,易出现休克及下肢湿性坏疽。

  (六)股白肿

  当下肢深静脉急性栓塞时,下肢浮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当合并感染时,刺激动脉发生持续性痉挛,可见全肢体的肿胀,皮肤苍白及皮下小静脉扩张呈网状,称为疼痛性股白肿。

  股青肿和股白肿较少见,是下肢DVT的特殊类型,也是紧急状况,需要紧急手术取栓或快速大剂量溶栓治疗,方能挽救患肢。

  (七)腋、锁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下肢较大的创伤、恶性肿瘤原发性高凝状态,还与遗传因素、肥胖、某些药物或妊娠产后相关系。本病还容易并发血栓后综合征,临床对此病非常重视。

2右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病原因有哪些

  1、原发性致病原因

  原发性的致病原因在血管外,一般因上肢的体位改变或强力活动,造成血管受压,可伴有或无解剖异常所致的胸廓出口压迫征,如锁骨下静脉在穿过肋锁三角时,受到肋锁韧带、锁骨下肌、前斜角肌和突出的斜角肌结节等压迫,当上肢做强有力的活动(游泳、攀登、举重、垒球、网球等)。

  或者因某些职业造成上肢的不习惯动作等,均可使锁骨下静脉遭受反复损伤而内膜增厚,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这就是传统所称的Paget-Schroetter综合征,又称“受挫性”静脉血栓形成。

  2、继发性致病原因

  继发性原因较多,如在血管内置入导管、钢丝,刺激性药物注入等。静脉置管后,约有1/3的患者可发生血栓形成,其中1%~5%有临床症状。此外,还有心力衰竭、妊娠、口服避孕药、凝血和纤溶功能障碍、血透的动静脉瘘等。另一些致病原因在血管外,如癌肿、放射治疗、第1肋或锁骨骨折等。

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是什么

  (一)上行性静脉造影 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和范围病人仰卧,取半直立位,头端高30~45o先在踝部扎一橡皮管止血带压迫浅静脉。用12号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入足背浅静脉,在一分钟内注入40%泛影葡胺80~100ml在电视屏幕引导下,先摄小腿部X片,再摄大腿及骨盆部X片注射造影剂后,再快速注入生理盐水,以冲洗静脉管腔减少造影剂刺激,防止浅静脉炎发生。

  造影X线片常显示静脉内球状或蜿蜒状充盈缺损或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均提示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二)静脉压测量 用盛满生理盐水的玻璃测量器连续针头穿刺足或踝部浅静脉或手臂浅静脉,测得静脉压。其数值需与健侧静脉压对照这种检查用于病变早期侧支血管建立之前,才有诊断价值。

  (三)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vascular noninvasive technique) 近年来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法有很大进展采用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包括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超声波检查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等。

  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对检查小腿深静脉血栓较敏感,超声波检查对检查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最有价值如采用上述两种检查法,诊断尚难明确,仍需作静脉造影至今尚无一种无损伤检查法可完全替代传统的静脉造影。不断探索和完善无损伤检查法,乃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 1965年Atkins首先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125碘标记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形成的放射射性可从体表上进行扫描。这种试验操作简单,正确率高特别是可以检出难以发现的较小静脉隐匿型血栓。因此这可作为筛选检查。

  它的缺点主要有:

  ①不能发现陈旧性血栓因为它不摄取125碘纤维蛋白原;

  ②不适用于检查骨盆邻近部位的静脉血栓,因为在这一区域,有较大动脉和血供丰富的组织有含同位素尿液的膀胱,扫描时难以对比;

  ③不能鉴别下列疾病:纤维渗出液炎症,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新近手术切口,创伤,血肿蜂窝组织炎,急性关节炎及原发性淋巴水肿。

  最近上海中山医院同位素室和血管外科合作,采用99锝标记尿激酶,注入浅静脉发现能被血栓摄取,所形成的放射性,可从体表上进行扫描对诊断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正确率,高达90%以上。

  2.超声波检查 1959年里村茂夫首先应用其原理是当一束超声波对一个移动物质反射时,由于Doppler效应,它的频率随被测物体波移动速率而改变血液中的红细胞作为反射物,当超声波束穿过流动的血液时,其频率将随血流速度而改变检查时,将超声探测仪的探头,放在下肢较大静脉的体表位置上如股静脉、髂外静脉、中段股浅静脉腘静脉和胫后静脉。

  当血液通过时发出声响,无血流时声响消失这是一种简便的诊断方法,可反复检查。能迅速作出结论但根据各家报道,确诊率高低悬殊,自31~94%不等它有下列缺点:

  ①不适于检查较小的静脉血栓,因没有造成较大静脉的血流改变;

  ②圈套静脉,如早期血栓尚未形成明显阻塞就不一定能够发现;

  ③如有很大侧支或浅静脉,可造成深静脉通畅的假象;

  ④不能测得肌肉中静脉、股深静脉和盆腔静脉丛的血栓目前已有国产袖珍式超声波听诊器,对检查静脉通畅度,十分简便迅速。

  3.电阻抗体积描记法 1971年Wheeler首先倡用其原理是正常人深吸气时,能阻碍下肢静脉血回流,使小腿血容易增加;呼气时静脉血重新回流,下肢血容量恢复常态。电阻抗体积描记法可以测出小腿容量的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深呼吸时,小腿血容量无明显的相应改变Kakkar指出,这种检查可以正当正确地诊断较大静脉的血栓形成,但对小腿较小静脉的血栓形成效果并不满意。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治疗主要在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严格戒烟戒酒,饮食日常应选择低脂肪食物,忌食油腻、肥甘之品。手术应后尽可能及早下床活动,通畅血液运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应绝对卧床,患肢予以垫高,以防止血栓脱落发生肺动脉栓塞。

4患有深静脉血栓对生活有影响吗

  深静脉血栓,顾名思义是指深静脉中的血液黏结形成栓子,阻塞了深静脉深静脉,而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是流动着的。当机体处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并且具备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危险因素时,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便大大地增加了,其中尤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多见,此时病人可出现脚肿、疼痛、活动不便等表现。

  深静脉血栓形成,必然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深静脉的主要功能是将血液回流入心,一旦深静脉血栓形成,则可因回流不畅进而导致患肢肿胀、色素成着、行动不便、疼痛等,大大影响了生活质量。但是,这并不是深静脉血栓令人闻风丧胆的原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造成潜在的肺动脉栓塞的可能,导致病人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其速度之快往往无法干预。此外,深静脉血栓尚可导致溃疡、深静脉功能不全等一系列并发症。

  那么,既然深静脉血栓对生命的潜在威胁如此之大,那么,哪些人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长期制动、年龄大于40岁、肥胖、恶性肿瘤、妊娠、服用避孕药、骨折等。

5预防深静脉血栓更重要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外科手术和创伤。另外,还与年龄、妊娠、下肢受寒、久站久蹲、劳累等因素有关。

  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线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症状。许多病人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客观依据。约64%的初发病人没有临床症状,特别是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有时只有轻度的患肢肿胀和腓肠肌压痛,加上损伤后的疼痛等原因,很容易被症状掩盖,从而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预防深静脉血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纠正贫血。

  疾病或外伤、手术后需长期卧床时,注意采用足高头低体位,有利于下肢血液的回流。

  鼓励患者早期下肢活动和下肢按摩,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

  提高医护人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识,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讲解。

  目前治疗静脉血栓有药物溶栓、手术取栓、介入治疗等,其中微创介入治疗由于疗效理想、创伤小等优点被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