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胃肠疾病 >便秘

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大肠息肉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下面来看一下专家介绍。

目录 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大肠息肉的饮食注意事项 大肠息肉分类有哪些 大肠息肉手术怎么做呢 大肠癌与大肠息肉

1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手术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主要方法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

  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

  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高频电凝灼除法

  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3、黏膜剥离嵌除法

  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4、活检钳除法

  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5、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

  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6、“密接”摘除法

  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7、分期批摘除法

  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8、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

  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2大肠息肉的饮食注意事项

  1、增加纤维素的摄取

  食物中的纤维主要功用是使肠蠕动正常,增加粪便的体积,并减少粪便停留在大肠内的时间。大肠内所存在的粪便,会使细菌活跃,并可能产生致癌物质。当饮食中缺乏纤维,结肠内的粪便会变得干硬,再加上通过速度迟缓,腹壁肌肉变弱,使得排空时间延长,若时间过久,则患结肠息肉的几率就会相对提高。所以要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佳。

  2、减少油脂食物摄取

  饮食中的油脂,可促进癌细胞的生长,还可使正常细胞早期变异,从而演变成肿瘤。无论是动物性脂肪或植物性油脂,都尽可量减少。食用过多的油脂,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可在小肠内刺激胆酸分泌,肠内胆酸量过高时;易变成致癌物,而助长息肉细胞生长。由此可见,高脂肪的饮食与肠息肉的发生关系非常密切。

  3、滋润清肠通便饮食

  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荸荠汁、芦根汁、芹菜汁、胡萝卜、白萝卜(熟食),苦瓜、茄子、黄瓜、菠菜、金针菜、卷心菜、蛋黄、苹果、无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

  4、饮食宜清淡禁咸辣

  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精神状态。

3大肠息肉分类有哪些

  大肠息肉分类方法不一,根据息肉外观可描述为:菜花样息肉,乳头状息肉,桥状息肉,广基息肉,带蒂息肉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组织学分类:

  (1) 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3种。

  (2) 炎症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病人。

  (3) 错构瘤型息肉:多发生在儿童。

  (4)增生性息肉。

  大肠息肉大多没有临床症状,仅在肠镜、钡灌肠或尸体解剖中偶然发现。少数病人可有以下症状:

  (1) 便血:粪便常呈鲜红色,以绒毛状腺瘤及幼年性息肉较多见。

  (2) 粪便改变:有时粪便中有较多粘液。

  (3) 腹痛:比较少见。

4大肠息肉手术怎么做呢

  大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发病率为10~30%。以前由于检查方法的限制,大肠息肉的检出率并不高,自结肠镜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据报道,大肠癌中的70%是由息肉恶变发展而来的。

  大肠息肉手术怎么做呢?

  1、电灼切除 在直肠镜可及的范围内,无法从肛门切除者,可经窥镜放圈套器套住蒂部予以电灼切除。息肉作病理检查。广基的息肉电灼不安全。

  2、经肛门切除 可从肛门内取出的息肉,用肛门镜或扩肛器扩开肛门,钳子夹住息肉,在基蒂部用丝线结扎,切除息肉。广基的息肉切除后,粘膜的创面要予以缝合。

  3、开腹手术 息肉位置高,无法用上述方法治疗,需要在硬膜外麻醉下开腹切开直肠前壁切除息肉。已癌变的要按直肠癌治疗。对多发的家族性息肉病,根据直肠内息肉的分布决定能否保留直肠;可行直肠切除或直肠粘膜剥脱,经直肠浆肌鞘行回肠肛管吻合太等。

  4、其他 炎性息肉可采用抗生素、激素保留灌肠治疗。

  大肠息肉手术患者平时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和手术后的护理情况,比如术后不要太早下地,要在床上多休息一些时间,并且术后的患者要注意营养的补充,吃的饮食中一定要注意温和利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刺激性食物和烟酒这些东西一定不要碰。


5大肠癌与大肠息肉

  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属于良性肿物。息肉在人体的许多部位均可出现,如鼻息肉、声带息肉、消化道息肉。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息肉。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不是所有的大肠息肉都会癌变。不同种类的大肠息肉,癌变机会有大有小:

  1.腺瘤样息肉 又称息肉样腺瘤,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但有一种遗传性家族性腺瘤病,又称“家族性多发性息肉”,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

  腺瘤样息肉的主要症状是出血。出血常附在粪便表面,颜色鲜红。长期慢性出血,可导致贫血,但80%以上的患者无明显症状。

  腺瘤样息肉可以演变,一般小的腺瘤样息肉癌变机会小,大的腺瘤样息肉癌变机会大,所以腺瘤样息肉应及时治疗。未发生癌变的腺瘤可用电灼、冷冻疗法或手术切除。

  家族性腺瘤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因素,常发生于同一家族内。本病多在12一14岁开始发病,癌变机会很大,常在发现息肉症状后10—15年恶变,多数患者在40岁以前死于大肠癌。

  2.乳头状腺瘤 常单个独生,形如隆起的乳头,瘤体较大,最大的长达15厘米。本病的症状主要是腹泻,粪便中带有大量粘液或仅有粘液排出。

  乳头状腺瘤的癌变率也较高,在20%一30%之间,其治疗方法和腺瘤样息肉基本一样。

  3.黑斑息肉病本病有三大特点,一是有家族遗传性;二是病人有皮肤、粘膜色素沉着,表现为口腔粘膜、口唇周围、面颊及指甲下有黑色素斑;三是胃肠道有多发性息肉。

  黑斑息肉病的息肉可发生在小肠、结肠和胃,癌变机会很小。处理方法是经常复查,如有恶变倾向,应及时手术切除。

  4.儿童性息肉 发生在2—8岁儿童的大肠息肉叫做儿童性息肉。儿童性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有时排便时息肉可从肛门脱出,排便后可缩回肛门内,反复出血会导致儿童贫血,影响生长发育。

  儿童性息肉不会癌变,多在青春期前自行脱落,也可用结扎切除。

  5.增生性息肉 是大肠中最常见的息肉,表现为肠粘膜上的小隆起,一般直径约半厘米。这种息肉多无临床症状,也不转变为癌,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6.炎性息肉 又称“假息肉”,是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炎性刺激而引起的炎性反应性增生。

  炎性息肉一般不恶变,但如果炎症反复发作,长期刺激,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发生癌变,所以对这种肠道疾病也应及时彻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