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口腔溃疡,不仅会让患者感觉疼痛难耐,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活。而孕妇患上口腔溃疡,一方面要承受疼痛感,另一方面,饮食和情绪都会受到影响。那么,该如何治疗孕妇口腔溃疡呢?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孕妇口腔溃疡的吗?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目录
1口腔溃疡病因
消化系统疾病(15%):
患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易发生口腔溃疡,主要是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而致病。口腔溃疡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肝炎等有关。研究表明:30%-48%的口腔溃疡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如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情况。其中9%以上有消化道溃疡。
营养因素(25%):
如缺乏微量元素锌、铁,缺乏叶酸、维生素B12以及营养不良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的可能性。
感染因素(13%):
有人提出链球菌和几种病毒在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中起病原的作用。
遗传因素(10%):
如父母双方均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时,其子女约有80—90%患病,若双亲之一患此病时,其子女约有50—60%患病。
2口腔溃疡不用忍准妈可以这么干
1.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孕妇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或者生活压力过大,都会导致口腔溃疡,所以,平时应该注意休息,保证每天睡眠充足。
2.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饮食营养补充不全面,或者是饮食不卫生、饮食习惯不良,都会导致孕妇口腔溃疡,所以,平时要多吃新鲜的蔬果,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而且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千万别挑食偏食。
3.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
不良情绪是会导致孕妇口腔溃疡的,所以,孕妇要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情,尽量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这样无论是对于胎儿还是孕妇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好处的。
3口腔溃疡的检查
单纯性口腔溃疡,口腔视诊即可;如口腔溃疡病程长或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则还应检查原发疾病。若为非特异性炎症,初期出现严重的血管及炎性反应,形成溃疡后,其表面有纤维素性假膜覆盖,下方有少量坏死组织,固有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可水肿,玻璃样变或断裂消失,腺周口疮的病变与以上基本变化相同,但范围大而深,且唾液腺腺泡破坏,腺管扩张,上皮增生。
该病好发于20~45岁间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3,据有关资料统计,发病率不底于10%,多发生于口腔粘膜无角化或角化较差的区域,如唇内侧,舌尖,舌缘,舌腹,颊,软腭,前庭沟等处粘膜。
4口腔溃疡的症状有哪些
口腔溃疡为反复发作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具有“黄、红、凹、痛”特征,即损害表面覆有黄色或灰白色假膜;周边有约1mm 的充血红晕带;中央凹陷,基底柔软;灼痛明显。发作周期约数天或数月,具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
临床分类有多种,曾有人将白塞病列人其中,近年来认识到后者的发病原因、基本病理变化以及转归、预后均有其特征性,因而认为白塞病不应划归为RAU。
目前公认的分类为3种类型——轻型、重型及疱疹样溃疡。
1.轻型(minor aphthous ulcer,MiRAU):
约占RAU患者的80%,多数患者初发病时均为此型。溃疡好发于唇、舌、颊、软愕等无角化或角化较差的黏膜,附着龈及硬腭等角化豁膜很少发病。RAU初起为局灶性黏膜充血水肿,呈粟粒状红点,灼痛明显,继而形成浅表溃疡,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mm。约5d左右溃疡开始愈合,此时溃疡面有肉芽组织形成、创面缩小、红肿消退、疼痛减轻。约7至10d溃疡愈合,不留瘢痕。
溃疡一般为3-5个,散在分布。溃疡复发的间隙期从半月至数月不等,有的患者会出现此起彼伏、迁延不愈的情况。有些患者有较规则的发病周期如月经前后,或常在劳
累之后发病。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与体征。
2.重型( major aphthous ulcer,MaRAU):
亦称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炎或腺周口疮。溃疡大而深,愈合后可形成瘢痕或组织缺损,故也称复发性瘫痕性口疮。该型约占8%左右。好发于青春期。
溃疡大而深,似“弹坑”状,可深达黏膜下层腺体及腺周组织,直径可大于1cm,溃疡周围组织红肿微隆起,基底微硬,表面有灰黄色假膜或灰白色坏死组织。
溃疡持续时间较长,可达1-2个月或更长。通常是1-2个溃疡,但在愈合过程中又可出现1个或数个小溃疡。疼痛剧烈,愈后可留瘢痕。初始好发于口角,其后有向口腔后部移行趋势。发生于口腔后部如舌愕弓、软硬腭交界处时可造成组织缺损,影响言语及吞咽。可伴全身不适、局部淋巴结肿痛。溃疡可在先前愈合处再次复发。
3.疱疹样溃疡(herpetiform ulcers,HU):
亦称口炎型口疮,约占RAU患者的10% 左右。好发于成年女性,好发部位及病程与轻型相似,但溃疡直径较小,约2mm ,溃疡数目多,可达十几个或几十个,散在分布,似“满天星”。邻近溃疡可融合成片,黏膜充血发红,疼痛最重,唾液分泌增加。可伴有头痛、低热及全身不适、局部淋巴结肿痛等症状。
查看详情>>5口腔溃疡如何预防
口腔溃疡预防
口腔溃疡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身体素质有关,因此要想完全避免其发生可能性不大,但如果避免诱发因素,仍可降低发生率。
具体措施
1、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损伤口腔黏膜,避免辛辣性食物和局部刺激。
2、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遇事着急。
3、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4、注意生活规律性和营养均衡性,养成一定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