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心血管内科)是指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其病因以急性心肌梗死最多见,严重心肌炎、心肌病、心包填塞、严重心律失常或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等均可导致本症。本病死亡率极高,国内报道为70%-100%,及时、有效的综合抢救可望增加患者生存的机会。
目录
1心源性休克症状
(1)休克早期: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入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恐惧和精神紧张,但神志清醒,面色或皮肤稍苍白或轻度发绀,肢端湿冷,大汗,心率增快,可有恶心,呕吐,血压尚正常甚至可轻度增高或稍低,但脉压变小,尿量稍减。
(2)休克中期:休克早期若不能及时纠正,则休克症状进一步加重,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欠清,全身软弱无力,脉搏细速无力或未能扪及,心率常超过120次/min,收缩压<80mmHg(10.64kPa),甚至测不出,脉压<20mmHg(2.67kPa),面色苍白,发绀,皮肤湿冷,发绀或出现大理石样改变,尿量更少(<17ml/h)或无尿。
(3)休克晚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症状,前者可引起皮肤,黏膜和内脏广泛出血;后者可表现为急性肾,肝和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相应症状,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表现为少尿或尿闭,血中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增高,产生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尿比重固定,可出现蛋白尿和管型等,肺功能衰竭可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发绀,吸氧不能缓解症状,呼吸浅速而不规则,双肺底可闻及细啰音和呼吸音降低,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之征象,脑功能障碍和衰竭可引起昏迷,抽搐,肢体瘫痪,病理性神经反射,瞳孔大小不等,脑水肿和呼吸抑制等征象,肝功能衰竭可引起黄疸,肝功能损害和出血倾向,甚至昏迷。
2心源性休克的特点
1.由于心泵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血压降低;微循环变化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相同,但常在早期因缺血缺氧死亡;
2.多数病人由于应激反应和动脉充盈不足,使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小动脉、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心脏后负荷加重;但有少数病人外周阻力是降低的(可能是由于心室容量增加,剌激心室壁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
3.交感神经兴奋,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而心脏不能把血液充分输入动脉,因而中心静脉压和心室舒张期末容量和压力升高;
4.常比较早地出现较为严重的肺淤血和肺水肿,这些变化又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和缺氧,促使心泵衰竭。
3如何预防心源性休克
尽快诊断可引起休克的疾病并及时予以治疗,是防止发生休克的最有效措施,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休克的最常见的病因,故及早防治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对于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SPRINT研究表明:糖尿病,心绞痛,外周血管或脑血管疾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女性等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休克的危险因素,如果入院时同时有这6种因素,则发生休克的可能性是25%,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休克的高危患者最好早期进行PTCA。
心源性休克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对有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的伤病员,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外伤病员要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急救处理。活动性大出血者要确切止血,骨折部位要稳妥固定,软组织损伤应予包扎,防止污染。呼吸道梗阻者需行气管切开,需后送者,应争取发生心源性休克前后送,并选用快速而舒适的运输工具。运输时病人头向车尾或飞机尾,防行进中脑贫血。后送途中要持续输液,并做好急救准备。
严重感染病人,采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积极清除原发病灶(如引流排脓等)。对某些可能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外科疾病,抓紧术前准备,2小时内行手术治疗,如坏死肠段切除。
必须充分做好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补足血容量,全面了解内脏功能。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还要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低血容量心源性休克的措施。综上所述,可概括为积极消除病因,保护提高机体的调节代偿能力。
4心源性休克治疗用药原则
1.应在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下积极开展各项抢救治疗。
2.纠正低血容量。
3.合理应用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和利尿剂。
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堿平衡失调。5.建立有效的机械辅助回圈。6.治疗原发心脏病。
用药原则:
1.心源性休克病死率极高,治疗难度大,各项抢救措施应在严密的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给药途径优先考虑经血管直接给药以尽快获得疗效。
2.心源性休克的治疗用药类型及剂量呈高度个体差异,应结合基础病变,临床特点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综合制订全面的治疗方案,并随时进行调整。
3.主动脉内气囊反搏与药物治疗相配合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4.急救时多利用用多巴胺的舒血管作用进行抢救。
5心源性休克护理
心源性休克病人应立即送重症监护病房,但在此之前,应每15min测量一次心率、血压和呼吸,观察意识状况以及血气分析的变化。应强调的是早期发现微循环障碍、手足发冷、血压下降均为早期临床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必须增加心肌供氧量,以最大限度增加心排血量,可通过鼻导管给O 2 3~5L/min,如果病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和严重肺水肿需使用机械通气。
当病人疼痛或焦虑不安时,需给予镇静剂或镇痛剂,不过应注意镇静、镇痛剂可能改变呼吸频率,在转入ICU之前还要准确记录病人的出入量。在ICU,病人可插入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每天补液量不应加重心室负荷,保持肺毛细血管楔压在1.87~2.40kPa。出现肺水肿时应及时应用利尿剂,同时经静脉选择输注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氨利酮等以增加心肌收缩力,也可酌情用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或硝普钠)以减轻左心室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