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

​心肌梗死怎么治疗?

心肌梗死至今为止仍是医学界难以攻克的一大难题,每年都有许多因为心肌梗死而与世长辞的人。很多人因为缺乏相关的基本常识而延误了老人的最佳治疗时机,从而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那么​心肌梗死怎么治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目录 心肌梗死的病因 ​心肌梗死怎么治疗 心肌梗死做什么检查 心肌梗死并发症 心肌梗死如何预防

1心肌梗死的病因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

  过劳(30%):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暴饮暴食(15%):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便秘(13%):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吸烟、大量饮酒(10%):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激动(6%):

  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

  寒冷刺激(5%):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2​心肌梗死怎么治疗

  1.监护和一般治疗

  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

  2.镇静止痛

  小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安定)口服。

  3.调整血容量

  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量平衡。

  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

  5.药物治疗

  持续胸痛患者若无低血压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置入药物支架患者应服用氯吡格雷一年,未置入支架患者可服用一月。

  6.抗心律失常

  偶发室性早搏可严密观察,不需用药;频发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时,立即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继之持续静脉点滴;效果不好时可用胺碘酮静脉注射。室速引起血压降低或发生室颤时,尽快采用直流电除颤。

3心肌梗死做什么检查

  1、心电图

  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2、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或I)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可于发病3~6小时开始增高,CK-MB于3~4d恢复正常,肌钙蛋白于11~14天恢复正常。GOT和LDH诊断特异性差,目前已很少应用。

  3、检测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

  采用心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快速诊断试剂,可作为心肌梗死突发时的快速的辅助诊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4心肌梗死并发症

  (一)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乳头肌(主要为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而收缩无力或断裂,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区有响亮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易引起心力衰竭。

  (二)心脏破裂

  为早期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在发病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因产生心包积血和急性心包堵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穿孔。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而迅速死亡。

  (三)室壁膨胀瘤

  发生率国内资料为20%,临床资料为28%,为在心室腔内压力影响下,梗塞部位的心室壁向外膨出而形成,见于心肌梗塞范围较大的病人,常于起病数周后才被发现。体检可见右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较广泛,可有收缩期杂音,发生附壁血栓时。心音减弱,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X线检查可见心缘有局部膨出,透视或记波摄影可见该处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和门电路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可显示膨胀瘤。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室壁膨胀瘤的异常搏动,并发室壁膨胀瘤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栓塞,但在心肌梗塞愈合后少有破裂的危险。

  (四)栓塞

  为心室附壁血栓或下肢静脉血栓破碎脱落所致,国外一般发生率在10%左右,我国一般在2%以下,见于起病后1~2周。如栓子来自左心室,可产生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如栓子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可产生肺动脉栓塞。

  (五)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于心肌梗塞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偶可发生于数天后,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气急、咳嗽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产生过敏反应所致。

  (六)其他

  尚有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或其它部位的感染,肩-手综合征(肩壁强直)等。

5心肌梗死如何预防

  1.在饮食上,要定时定量,不要过饱过饥,暴饮暴食,要种类齐全,比例合适,尽量做到膳食平衡。要做到低盐、低脂、低热量、低胆固醇,多吃含碘多的食物如海带,它可以破坏钙盐在血管壁的沉积,阻止动脉硬化的发展。多吃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缩短食物通过小肠的时间,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2.忌烟少酒,因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促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促进钙、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

  3.保持情绪愉快,不要紧张。防止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大喜、大怒、悲伤和精神抑郁),维持规律的生活起居,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必要时可采取药物辅助睡眠。

  4.许多急性心梗的发生与大便干燥、排便用力过猛有关。因此,应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平时还要多运动,促使热量消耗,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