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肿瘤科 >妇科肿瘤

子宫癌不同时期的表现

子宫癌是所有癌症中致死率最低的癌症,其治愈率也最高,在癌细胞没有扩散的情况下,治愈是完全可能的。子宫癌能否治好在于治疗方法是否正确得当,而且与患者身体性能密切相关。身体性能好、免疫力强、才能抵抗癌肿的发展,耐受各种药物治疗。那么,子宫癌不同时期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介绍。

目录 子宫癌不同时期的表现 患了子宫癌还能活多久 得了子宫癌会影响怀孕吗 易患子宫癌的女性 子宫癌主要有几种类型

1子宫癌不同时期的表现

  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症状:

  1、子宫出血:绝经期前后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常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为大量出血。不仅较年轻或近绝经期患者易误认为月经不调,不及时就诊,即使医生亦往往疏忽。个别也有月经周期延迟者,但表现不规律。在绝经后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癌患者一般无接触性出血。晚期出血中可杂有烂肉样组织。

  阴道不规则流血是子宫内膜癌最突出的症状。内膜的肿瘤坏死、溃疡可引起出血,故绝经前病人表现为不规则的阴道流血、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绝经后病人表现为阴道持续性间断性出血,部分病人可因过度劳累在大、小便后出现少量阴道出血。

  2、阴道排液:因腺癌生长于宫腔内,感染机会较宫颈癌少,故在初期可能仅有少量血性白带,但后斯发生感染、坏死,则有大量恶臭的脓血样液体排出。有时排液可夹杂癌组织的小碎片。倘若宫颈腔积脓,引起发烧、腹痛、白细胞增多。一般情况也迅速恶化。

  3、疼痛:由于癌肿及其出血与排液的瘀积,刺激子宫不规则收缩而引起阵发性疼痛,约占10~46%。这种症状多半发生在晚期。如癌组织穿透浆膜或侵蚀宫旁结缔组织、膀胱、直或压迫其他组织也可引起疼痛,往往呈顽固性和进行性加重;且多从腰骶部、下腹向大腿及膝放射。子宫内膜癌发生年龄较晚,合并妊娠似不可能。

  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症状:

  1、子宫内膜癌晚期阴道出血阴道不规则出血是宫颈癌病人的主要症状(80%~85%),尤其是绝经后的阴道出血更应引起注意。阴道出血量可多可少,阴道出血往往是肿瘤血管破裂所致,尤其是菜型肿瘤出现流血症状较早,量也较从,如果出血频发,失血多可导致严重的贫血。晚期病人有的会出现阴道大量出血以致休克,多见于侵蚀性生长的肿瘤。

  2、疼痛是晚期宫颈癌的症状。癌瘤沿旁组织延伸,侵犯骨盆壁,压迫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坐骨神经或一侧骶、髂部的持续性疼痛。肿瘤压迫或侵蚀输尿管,管道狭窄、阻塞导致肾盂积水,表现为一侧腰痛,甚至剧痛,进一步发展为肾功能衰竭,以致尿毒症。淋巴系统受侵导致淋巴管阻塞,回流受阻而出现下肢浮肿和疼痛等症状。

  3、子宫内膜癌晚期阴道分泌物增多亦是宫颈癌病人的主要症状。大多发生在阴道出血以前。最初阴道分泌物可以没有任何气味,随着癌瘤的生长,癌瘤继发感染、坏死则分泌物量增多,像淘米水样或混杂血液,并带有恶臭味。肿瘤向上蔓延累及宫内膜时,分泌物被颈管癌组织阻塞,不能排出,可以形成宫腔积液或宫腔积脓,病人可出现下腹不适、小腹疼痛、腰痛及发烧等症状。

  4、全身症状晚期病人因癌瘤组织的代谢,坏死组织的吸收或合并感染而引起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少数可达39℃以上。由于出血、消耗而出现贫血、消瘦甚至恶病质。

2患了子宫癌还能活多久

  得了子宫癌能活多久?治疗应明辨虚实,分清脏腑,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利湿、祛瘀解毒、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温补脾肾。中医运用扶正祛邪的原则辨证施治。中医认为子宫癌属于带下,漏症、症瘕类的范畴。由于脏腑气血失调,湿毒内侵,蕴积于下,损伤冲任二脉而成本病。中医以辨证施治为原则,根据中药性能组成方剂来治疗子宫癌。

  肿瘤虽然是生长在身体的某一局部,但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多数的肿瘤病人来说,局部治疗是不能解决根治问题的,而中医由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辨证论治,既考虑了局部的治疗,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弥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不足。手术固然能切除癌肿,但还有残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血管中癌栓存在等,运用中医中药术后长期治疗,可以防止复发和转移;放疗、化疗治疗对消化道和造血系统有相当的副作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既能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又能加强放疗、化疗的效果。

  得了子宫癌能活多久?这是许多患者和患者家属最为迫切和想知道的问题,对于子宫癌的治疗我们普遍认为主要和治疗条件和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请您采用正规的治疗手段,使病人的病痛降到最小;

  中医对治疗子宫癌的方法的重在治本:从整体出发,治疗“肿”、“痛”、“水”这些“标”症的同时,更注重辨病因、病机,重点治疗肿瘤“虚”、“瘀”、“毒”三大本质,并且调整全身的免疫和阴阳平衡,所以治愈后不易复发,疗效持久稳定。

  子宫位于检查者肉眼看得到和妇产科仪器容易到达的地方,细胞检查比较容易做。

  得了子宫癌能活多久?子宫颈癌初期症状有阴道分泌物增加并带有颜色、性行为后有出血现象,发展期的症状有性行为后出血较明显、阴道分泌物有异常臭味,恶化期症状有日常出血、分泌物恶臭、腰痛、下肢类似神经痛。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得了子宫癌能活多久?子宫体部癌初期症状有(更年期后)闭经期后子宫出血。发展时期的症状和子宫颈癌相同。

  绒毛性肿瘤可分为良性破坏性畸胎和恶性绒毛上皮癌两种,这种恶性肿瘤是怀孕引起,其中因葡萄胎所续发者占80%;子宫外孕、正常怀孕所续发者则占20%。绒毛上皮癌早期容易蔓延到肺、脑、肾、肠等部位,所以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初期症状有葡萄胎、流产后持续出血、肿瘤容易崩溃、发烧、发展期的症状有吐血痰、胸痛、高度贫血、子宫出血。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临床常常可以见到,患者死因不是因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由于不科学、不恰当的杀伤性治疗所致。如肝癌多次介入后出现腹水、黄疸等肝功衰竭而致死;肺癌胸水化疗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胃癌、肠癌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更加衰竭而死亡;白血球下降,患者感染而死亡等。对晚期癌症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稳中求进”,以便获得“长期带瘤生存”。

3得了子宫癌会影响怀孕吗

  子宫癌会影响怀孕吗?

  妇女盆腔内子宫、输卵管及卵巢或其周围的组织,包括盆腔内腹膜,任何一处发生炎症时,均可称为子宫内膜癌。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炎。子宫癌可由外生殖器的炎症向上蔓延而来,也可由邻近器官的炎症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传播引起。

  病菌常在月经、流产、分娩过程中,或通过生殖道各种手术的创面进入盆腔引起炎症。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前者起病急,一般有明显的发病原因,若治疗及时、彻底、有效,则常可治愈。当急性炎症未能彻底治疗时可转变成慢性,但更多的是由于起病缓慢,病情较轻未引起注意,故而治疗不及时,迁延成慢性,这类子宫癌常常造成妇女不孕。

4易患子宫癌的女性

  1、肥胖者

  肥胖是造成子宫癌的主要因素之一。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人调查发现子宫癌患者的平均体重比对照组高13%。到1980年,肥胖与内膜癌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肯定。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不仅增加了雌激素的储存,也使雌酮合成增加,而雌酮合成增加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癌的致癌因素。因此,如果体重在不长的时间内连续增加22公斤,或超过正常体重的40%(被视为警戒值)时,就应当注意控制体重了。

  2、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可以提高患子宫癌的几率。对于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不正常者来说,患子宫癌的危险性比正常人增加2.8倍,而内膜癌患者中也有3%?17%同时是糖尿病患者。

  3、高血压患者

  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调查中发现,约有1/3的人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往往比正常人群高1.5倍。

  4、糖尿病和高血压

  由于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可并存于子宫癌患者,因此常称此为“子宫癌的三联症”。对于患有此三种疾病的中老年妇女,其罹患内膜癌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应当引起警惕。

  5、月经不调患者

  子宫癌患者中经紊乱、量多者是正常女性的3倍。月经不调多由于卵巢不能正常排卵引起,因此也不能正常产生孕激素。子宫缺乏孕激素影响,造成增生性改变,最终可能引起癌变。

  6、初潮早与绝经迟者

  12岁以前初潮者比12岁以后初潮者,子宫癌的发生率要高60%。子宫癌患者的绝经年龄较正常女性可以晚6年以上。在52岁及以后绝经者,患子宫内癌的危险比49岁以前绝经者可增加2.4倍。因此,初潮过早和绝经延迟都会使女性行经年龄延长,从而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

  7、未育者

  受地位、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不育或晚育正日益成为现代女性的时尚之举。然而,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未产或不孕症患者。40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66.4%为未产妇。未产妇比经产妇的子宫癌发生率高三倍。因此,正常的孕产不仅对维持女性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女性的生理健康也有重要意义。

5子宫癌主要有几种类型

  宫颈癌的类型:

  1、糜烂型:环绕宫颈外口表面有粗糙的颗粒状糜烂区,或有不规则的溃破面、触及易出血。

  2、外生型:又称增生型或菜花型。由息肉样或乳头状隆起,继而发展向阴道内突出的大小不等的菜花状赘生物,质脆易出血。

  3、内生型:又称浸润型。癌组织宫颈深部组织浸润、宫颈肥大而硬,但表面仍光滑或仅有浅表溃疡。

  4、溃疡型:不论外生型或内生型进一步发展后,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甚至整个子宫颈为一大空洞所替代,因常有继发性感染,故有恶臭的分泌物排出。子宫颈癌尤其是腺癌也可向颈管内生长,使子宫颈成桶状增大,这也是内生型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