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是一种历史较悠久的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黏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那么如何预防破伤风?破伤风是怎么引起的?下面为大家带来介绍。
目录
1如何预防破伤风
预防破伤风有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方法 自动免疫法是以破伤风杆菌经多代特殊培养所产生的类毒素(TT)为抗原,注射进入人体后,可产生相当高的抗体。TT无毒性,作用可靠,且不发生血清性过敏反应。具体方法是:前后共注射3次,每次0.5ml。第1次皮下注射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后,间隔4~8周,再进行第2次皮下注射,即可获得基础免疫力。如在半年至1年后进行第3次注射,就可获得较稳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保持10年以上,随后(如5年)再追加注射1次(0.5ml),便能保持稳定的免疫力。目前用于主动免疫的破伤风疫苗是由破伤风类毒素配制的,包括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合一疫苗(DPT),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DT),破伤风、减量白喉混合疫苗(Td),单一破伤风类毒素(TT)。 被动免疫法有破伤风抗毒素(TAT)和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两种。
当前绝大多数医院门、急诊对开放性创伤的处理,注射TAT已成为一项常规。但是,马血清蛋白对人体有很强的过敏原性,临床报告皮试阳性率高达54.2%。无论是TAT皮试阴性直接注射或皮试阳性脱敏注射均有过敏反应,甚至因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有学者认为,注射TAT的危险发生率甚至比感染破伤风的危险性还要高很多。
2破伤风是怎么引起的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杆菌及其毒素都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炎器伤、开放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伤口如林刺或锈钉刺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未经消毒的脐带残端和消毒不严的人工流产;并偶可发生的胃肠道手术后摘除留在体内多年的异物后。伤口内有破伤风杆菌,并不一定发病;破伤风的发生除了和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或缺乏免疫力等情况有关外,局部伤口的缺氧是一个有利于发病的因素。因此,当伤口窄深、缺血、坏死组织多、引流不畅,并混,破伤风便容易发生。泥土内含有的氯化钙能有其他需氧化脓菌感染而造成伤口局部缺氧时促使组织坏死,有利于厌氧菌繁殖,故带有泥土的锈钉或林刺的刺伤容易引起破伤风。
3哪些情况需注射破伤风疫苗
生活中,许多人认为破伤风针用了比不用好。所以在受伤后,为了保险起见,总要打针破伤风抗毒素,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是否要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应根据伤员的划伤程度、伤口的感染情况以及伤员的免疫基础,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1、伤口表浅,伤口清洁,受伤者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或百白破疫苗)的,只要对伤口作清洁、消毒、包扎就可以了。
2、伤员虽然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但时间比较久了,且伤口比较深、比较脏,对此除了清洁消毒伤口,只要注射一针破伤风类毒素(TT)疫苗即可。
3、对于从来没有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伤口比较深又比较脏的伤员,可以选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同时应在不同部位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可以收到长期预防破伤风的效果。
4、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时,必须先做过敏性实验,而且在注射前要做好抢救过敏性休克的准备工作,注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伤员的反应。注射后伤员不能马上离开现场,至少要观察三十分钟以上,无异常反应才能离开。
5、对于六岁以内的儿童只要是注射过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百白破)三联疫苗的,其体内已有足够的抵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存在,受伤后不需要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6、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抗破伤风制品,价格较昂贵是唯一的缺点,可以因人而异选择使用。
4破伤风的民间偏方
方一:蟾酥丸
药物组成:蟾酥6克,干全蝎15克,天麻15克。
制法用法:蟾酥化为糊。干蝎炒,天麻炒,研末,与蟾酥调成绿豆般大小丸。每次1-2丸,米酒送服。
方二:破伤风秘方
药物组成:当归13g 黄连9g 荆芥10g 防风10g 黄芪8g 炮穿山甲12g 皂角刺9g 甘草3g
制剂方法:诸药加黄酒250g,水煎2次顿服。如牙关紧闭,可作鼻饲。加减变化:伤在头部加藁本10g、升麻3g、桔梗6g;左手左胁加川芎9g;右手右胁加白芷6g;手指加桂枝9g;腰部加杜仲10g;胸部加蒲公英10g;背部加厚朴6g;左腿加木瓜9g;右腿加牛膝9g;足部加钻地风9g,春秋季重用黄芪至20g;冬季加浮萍、苍耳子各10g;若出现角弓反张加威灵仙10g。
方三:止痉汤
药物组成:蝉蜕30g 牛枝莲30g 蜈蚣9g 僵蚕9g 全蝎9g 地龙9g 胆南星9g 白附子9g 甘草9g 羌活12g 葛根12g 白芍24g 黄芩15g 大黄15g(后下) 芒硝12g(冲服)
制剂用法:每剂煎服300ml,分3次饮用,不能口服者经胃管注入。直至抽搐完全停止3日后停用。
5破伤风患者对伤口的处理
伤口的处理包括对产妇产程中的严格消毒,均有肯定的预防作用。此外,如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者,应及早选用适当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一般主张在受伤6h内应用最好,疗程3~5天。目的主要是控制需氧化脓菌的感染,进而避免造成厌氧的微环境,达到控制和预防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的目的。
现在习用的被动免疫法是注射从动物(牛或马)血清中精制所得的破伤风抗毒素(TAT)。它是一种异种蛋白,有抗原性,可导致过敏反应,而且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不长,6日后即开始被人体除去。因此,这种破伤风抗毒素还不理想。理想的制品是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它无过敏反应,1次注射后在人体内可存留4~5周,免疫郊能比破伤风毒素在10倍以上。其预防剂量为250~500U,肌肉注射。人体破伤风免疫蛋白来源较少,制备复杂,在目前尚不能普遍应用的情况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仍不失为一种主要的被动免疫法。
伤后尽早肌肉注射破伤风抗生素1 500IU(1ml)。伤口污染严重者或受伤已超过12小时,剂量可加倍。成人与儿童的剂量相同。必要时可在2~3日后再注射1次。
每次注射抗毒素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并作皮内过敏试验:用0.1ml抗毒素,加等渗盐水稀释成1ml。在前臂屈面皮内注射稀释液0.1ml;另在对侧前臂相同部位,用等潮红、微隆起的硬块,则为阳性,应进行脱敏法注射。但此法并不能完全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故最好不用这种抗毒素作注射。脱敏法注射是将1ml抗毒素用等渗盐稀释10倍,分为1、2、3、4ml,每半小时依次皮下注射一次。每次注射后,注意观察有无反应。如病人发生面苍白、软弱、荨麻疹或皮肤痛痒、打喷嚏、咳嗽、关节疼痛甚至休克者,应立即皮下注射麻黄素50mg或肾上腺素1mg(成人剂量),并停止抗毒素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