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在发病的时候全身无力,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左心的疾病有着一定的关系,疼痛、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特别是入院前主要的死因。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那心肌梗死应该如何预防?一起来看下。
目录
1心肌梗死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心肌梗死的重点是在于避免接触病因,同时在生活中注意身体的锻炼,增强心脏功能,因为,之所以心脏病高发于老年人群,与老年人身体各个器官康抗病能力逐渐衰退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下面就预防心肌梗死的方式进行介绍:
一、预防心肌梗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到精神放松;
2、日常生活中绝对不搬抬过重的物品;
3、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冠心病较严重的病人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洗澡;
4、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扩冠药物进行保护;
5、平时要适度锻炼。
二、预防心肌梗死在饮食方面要做到
1、勿食红肉、精致调味品;
2、可以适当补充以下营养素,如维生素E、硒和铜、钙及镁、胆碱、卵磷脂及肌醇等;
3、勿喝酒及咖啡;
4、水溶性的食物纤维是比较好的选择。这类纤维见于大麦、豆类、糙米、水果、葡萄糖甘露醇、树胶、燕麦、燕麦麸及糙米糠中。
一般情况下,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发病初期,症状都是非常明显的,只要患者能够重视起来,不刻意忽视其存在的话,一般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心肌梗死的症状主要是以心绞痛最为常见。
2心肌梗死的健康锻炼
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接受疾病什么样的锻炼呢?首先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治疗需要患者了解疾病的检查工作,再者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疗的同时,还应该有效的知道自己的疾病治疗的原则,为此我们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了解以下的运动知识。
坚持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因为心肌梗死后,1~2个月心肌坏死已愈合。此时促进体力恢复,增加心脏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复发及危险因素,是康复治疗的目的。
应做到:①选择适宜运动方式和方法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个人爱好等,选择能够坚持的项目,如步行、打太极拳等。②掌握好运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 运动量必须与医生协商决定,运动量过小,尽管比不运动好,但起不到应有作用;过大则可能有害。运动中若有心前区不适发作,应立即终止运动。③运动量增加要循序渐进 尤其出院早期运动量一定要适当,根据体力恢复情况及心功能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心肌梗死后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相同,运动康复必须个体化,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应有家属陪伴进行。
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疗的同时,还应该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患者才会更加的舒适,但是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疾病诊断的同时,还应该知道自己的疾病症状,因为不仅仅是心肌梗死的患者,任何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疗的时候都需要了解疾病的治疗程度。
3心肌梗死病人的饮食调理
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让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但是各种各样的疾病还是会让我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心肌梗死患者就不在少数,当心肌梗死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其中,饮食上的调理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一、控制总热量的摄人
通常心肌梗死患者中身体超重或肥胖的比较多,这样由于脂肪过多环绕心脏,压迫心肌,就会导致心肌功能进一步的减弱。所以,做好心肌梗死病人的饮食,需要限制该病患者的饮食总热量,控制体重。
二、补充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C具有增强血管弹性、防止出血的作用,它还能促进创面愈合,那么心肌梗死患者要多补充维生素C,多吃蔬菜和水果,特别是猕猴桃、草莓、新鲜大枣、西红柿等。微量元素中的碘、镁对降低血清胆固醇有重要作用,还能减少胆固醇和钙盐在血管壁内的沉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而含碘较多的大多是海产食物,比如鱼、虾、海带、海蜇、紫菜等。
三、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
给予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要以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作烹调用油,因为这些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患者还要注意不要吃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动物内脏,还要多吃豆制品。
饮食能够给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治疗效果充分的体现出来,减小治疗的难度,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所以,日常的饮食调理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
查看详情>>4检查心肌梗死的方法都是什么?
检查心肌梗死的方法都是什么?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危害性非常强,为了降低该病威胁到生命,患者一定要在最佳的时间治疗,才能避免该病影响到生命,所以检查是非常关键的。那么检查心肌梗死的方法都是什么呢?下面请专家详细介绍下。
一、心电图.
1、特征性改变:
①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
②在面向坏死区四围心肌伤害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③在面向伤害区四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无病理性Q波.
2、动态性改变:
①超急性期: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②急性期: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1-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病理性Q波或QS波常持久不退.
③亚急性期:ST段抬高持续数日于两周左右.逐步回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
④恢复期: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对称性倒置.此可永久存在.也能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
三、血液诊查.
1、血象:起病24-48小时后白细胞可增至10-20×109/L10,000-20,000/ul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均可持续1-3周.
2、血清酶: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酸磷酸激酶CPK在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最高峰.2-3日下降至正常.
3、血清心肌特异蛋白的测定 血与尿肌红蛋白增高.
以上就是专家针对心肌梗死的检查方法为大家做出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起到一定的帮助,在检查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才能避免误诊的情况出现,提升治愈的希望。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心肌梗死的问题,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我们会为您提供专业点的解答。
查看详情>>5急性心肌梗死如何处理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持久严重的缺血性坏死,临床上认为它是在冠状动脉粥祥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少数可有冠状动脉痉挛、炎症、栓塞、畸形等。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生前多有先兆,表现为数日内胸部不适、胸闷或心绞痛发作频繁。性质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表现为剧烈胸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更剧烈且持续不能缓解。冠状动脉发生急性堵塞,引起局部心肌坏死,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致病人都有心绞痛的病史,近期加重或频繁发作。起病急骤,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且大汗淋漓。有时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和左上肢。亦可表现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疼痛严重,用硝酸甘油不能使其缓解,需用吗啡或杜冷丁才能制止疼痛。心电图出现异常的持久的q波或qs波及持续一天以上的渐进性的损伤电流。血清酶(肌酸磷酸激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肌红蛋白均增高。
病因
1.有高血压、吸烟、腮胖、糖尿病和缺乏体力活动者是其发病危险因素。
2.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并发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动脉持续性痉挛等,使血管持续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久之心肌坏死是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
3.常因劳累、天气寒冷、剧烈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或饱餐和用力大便时可诱发。
家庭应急处理
1.绝对卧床,就地组织抢救。
2.持续或间断吸氧至少48小时。
3.充分止痛。可用杜冷丁50~l00毫克或吗啡5~10毫克肌注。疼痛剧烈肌注无效时,可用吗啡5毫克静注。疼痛较轻者可用罂粟硷0.03克
肌注。
4.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以备急需时给药。
5.有室性早搏或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时可静脉推注利多卡因75~150毫克,继之以每分钟1~4毫克的速度静脉滴注。心动过缓者(每分钟少于50次),可用阿托品0.5~1.0毫克静脉或肌肉注射。
6.如无明显的低血压,可酌用扩冠药物,如硝酸甘油0.6毫克、消心痛5~10毫克口服。
7.不管是先兆症状还是心肌梗死的出现,都必须立即停止活动,就地安静休息,并迅速使用应急药物,立即含化硝酸甘油片或嗅闻亚硝酸异戊酯。或服用冠心苏合丸等。
8.有呼吸困难及紫绀等急性左心衰竭时,应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或半卧位,也可轮流结扎双下肢,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衰程度。
9.减少或消除诱发因素,不吸烟、食不过饱、忌生冷饮食。还应防止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和过于劳累。
10.心肌梗死发生时,若出现休克,应取平卧位,头稍低,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温馨提示:
病人进食不宜过饱,食物以易消化、含较少脂肪而少产气者为宜,限制钠的摄入量,要给予必需的热量和营养。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或者和老年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心梗。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制定的标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