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总的趋势是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发病原因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胃部疾病等有关。胃癌是怎么引起的?如何防治胃癌?一起来看下。
目录
1胃癌是怎么引起的
胃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一般认为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日本是胃癌高发国家,日本移民到美国,其后代胃癌发病率明显下降。一般认为寒冷潮湿地区、泥炭土壤及石棉矿地区的居民发病率高;也有人认为某些化学元素及微量元素比例失调与胃癌发生有关,胃癌高发区水土中含硒、镍、钴、铜、较高。
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别也相当悬殊,病死率高的青海(40+62/10万)与病死率低的广西(5.16/10万)之间,相差7.9倍。
2.生活与饮食习惯
世界范围的流行病资料认为在环境因素中,饮食因素是胃癌发生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大量人群的回顾性调查并对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发现胃癌与多吃腌酸菜、咸鱼、咸肉及烟熏食物有密切关系。相反,牛乳、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C以及冷藏食物却能降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过多摄入食盐电可能与胃癌发病有关,流行区调查示患者每日摄入量大多超过10g。引起胃癌的致癌物质可能是亚硝胺(mitrosamines)。动物实验已证明该物质确可致胃癌。亚硝酸是从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而成。硝酸盐与亚销酸盐广泛存在于食物中,特别是咸菜、咸鱼、咸肉等。有病人的胃液中也证明有高浓度亚硝酸盐的存在。减少食盐摄入常伴有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摄入之减少。低温可抑制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胃癌发病率之下降,冰箱的广泛应用可能是一个因素。维生素C能抑制亚硝酸盐与胺结合,故经常服用维生素c可减少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3.亚硝胺类化合物
自1956年发现亚硝酸胺类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以来,与胃癌的关系已受到普遍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应用多种不同化学结构的亚硝酸胺类化合物,在多种动物体内成功地诱发了胃癌,而且观察到其癌变的诱发过程与人体的胃癌发生过程甚为相似,因而更引起广大病因工作者的注意。
亚硝胺类化合物虽然在自然界存在不多,但该化合物的前身—二级胺及亚硝酸盐在自然界分布甚广,人类与其接触的机会甚多,并且在适宜的酸度(pH1~pH3)或细菌的作用下易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所以目前认为亚硝胺类化合物很可能是人类胃癌的主要病因。
通过对胃癌高发区N-亚硝基化合物的研究,不但发现高发区居民的饮水及粮食内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含量明显地高于低发区,而且在高发区居民的饮水及福建居民常吃的鱼露及甘肃居民常吃的酸菜中均找到致癌的N-亚硝胺,同样高发区居民胃酸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也较高,而且在空腹胃液中检出N-亚硝基化合物,同时证明此胃液有致突变作用。另外也发现高发区居民胃黏膜上皮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明显增强。
现已知道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有两大类,即N-亚硝胺和N-亚硝酰胺,前者多为挥发性,并须经细胞微粒体酶的激活损伤遗传物质DNA才能显示其致癌作用;后者多为非挥发性且不需代谢激活,对DNA有直接损伤作用,故一般认为亚硝酰胺与胃癌发病的关系更为密切。近年来已建立了检测亚硝酰胺的方法,且发现在胃黏膜不同病变病人的胃液中N-亚硝酰胺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
4.癌前期病变
(1)息肉
胃息肉一向被认为系癌前期病变,但文献报告中差异很大。继发于胃黏膜的肠腺上皮化生,主要分布于胃窦部,多为单发,息肉形态呈腺瘤样或乳头状瘤样,其直径多在2cm以上,在组织结构上有腺瘤样特征,具有癌变的潜在危险,恶变后多为肠型胃癌。
(2)胃溃疡
胃溃疡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是一公认的事实。
(3)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以及常伴有的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发生的关系较胃溃疡更为密切。不但从大量的调查资料发现胃癌的高发区,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也较高,两者呈正相关;而且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的部位与胃癌的好发部位也一致,尤其是高发地区的胃癌源自化生的肠上皮的更多。
5.霉菌毒素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胃癌高发区粮食及食品的真菌污染相当严重。高发区慢性胃病患者空腹胃液真菌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胃癌低发区。在胃内检出的优势产毒真菌中杂色曲霉占第一位,并与胃内亚硝酸盐含量及慢性胃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且在胃癌高发区甘肃的酸菜以及福建慢性胃炎患者空腹胃液中,均检出有致癌及致突变性的杂色曲霉毒素。
6.遗传
Woolf曾发现一个有胃癌家族史的家庭,其家族成员的胃癌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2~4倍,表明遗传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7.吸烟
吸烟与胃癌发病的关系存在不同的意见,曾有人认为吸烟可能与贲门癌有关,但均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近来,日本曾对26万余40岁以上的成年人作前瞻性的调查研究,历时共16年,发现吸烟者胃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如将开始吸烟的年龄分为:<15岁、15~19岁、20~29岁及>30岁四组,其胃癌死亡率(每10万人)分别为381.4、240.1、206.9及176.7,而不吸烟的死亡率为144.7,戒烟5年后的死亡率仍较正常人稍高。
8.幽门螺杆菌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幽门螺杆菌(beli—cobacter pylori,Hp)列为I类致癌因子。Hp感染者胃癌发病率高于非感染者4—8倍。Hp致癌机制可能与其释放空泡毒素(VacA)等细胞毒素和引起局部免疫反应有关,导致胃黏膜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从而诱发胃癌发生。
综上所述,胃癌的病因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外界的致癌物作用于某些有缺陷的机体的结果。有人认为胃癌的发病年龄虽然常在中年以后,但致癌物的致癌作用则常在青春发育期已怍用于机体,个别易感的个体在某种遗传背景上,可对致癌物呈特异性反应,在以后长期的生命过程中,再受某些促癌物作用而发生胃癌。吸烟对胃癌同时有致癌及促癌的作用,经常食用高盐饮食则有类似的促癌作用,而含巯基类蔬菜及新鲜蔬菜中丰富的l3一胡萝卜素及牛奶中的维生素A,则有抑制致癌及促癌的作用。
病理
胃癌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胃小弯、贲门、胃体及胃底.全胃广泛浸润者少见。胃癌分为早期和进展期。
(一)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是指病灶局限而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可分隆起型(息肉型)、平坦型(胃炎型)和凹陷型(溃疡型)3型。早期胃癌中直径5~10mm者称小胃癌,直径<5mm称微小胃癌。
(二)进展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是指深度超过黏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为中期,已侵入浆膜层或浆膜外层组织者称为晚期。按形态分型为:①息肉型,不多见,肿瘤凸入胃腔.有蒂或无蒂,表面可有浅溃烂;②溃疡型,呈单个或多个溃疡,发生于凸入胃腔的癌组织,其周围黏膜受癌细胞浸润而隆起,强直者称浸润型溃疡,无或只有轻微浸润者称非浸润型溃疡.此型不易与良性溃疡相区别;③浸润型.胃壁受癌肿浸润伴纤维组织增生,可局限于胃窦而造成局部狭窄,少见者呈弥慢性浸润累及整个胃壁,使胃固定成一失去弹性而不能扩张的狭小胃囊,称为革袋胃;④表浅扩散型,仅累及黏膜表层,向四周扩散,使黏膜增厚呈颗粒状,少见。
(三)转移途径
1.胃癌的胃壁内扩展
自胃黏膜发生的癌,除在黏膜内横向扩展外,还同时向深部增殖,并通过淋巴管、血管、神经等向远处蔓延。直接性增殖有膨胀性增殖和浸润性增殖两种方法。胃癌的初期以及Bormann I、Ⅱ型等局限型胃癌为呈膨胀性增殖,而Bor-mannⅢ、Ⅳ型则从早期开始即呈浸润型增殖。决定胃癌的增殖扩展方式的因素,主要是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亦即是其恶性程度。分化较好的腺癌如乳头状腺癌等多呈膨胀性生长,而黏液腺癌等多呈浸润性生长。另外,机体的免疫状态也与胃癌的增殖扩展有关。胃癌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均为机体的抗癌防御反应.癌周淋巴细胞浸润主要是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癌周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则与癌分化程度相平行。胃壁内脉管的受侵,特别是淋巴管,易致胃癌在胃壁内的隔位或远位扩展。有的学者发现局限型胃癌易侵犯血管,而浸润型胃癌则多侵犯淋巴管。
2.胃癌淋巴道转移
依据癌灶的原发部位,按其淋巴引流途径,由浅而深,由近而远逐站转移。如A区(胃远端)癌多转移至1站的③、④、⑤、⑥组淋巴结,继而向Ⅱ站的⑦、⑧、⑨组转移,最后向Ⅲ站淋巴结转移。c区(胃上部)癌首先侵及的是l站的①、②、③、④等组,而后渐转移至⑦、⑨、⑩等Ⅲ站淋巴结。
3.血行转移
晚期胃癌可经门静脉转移至肝脏,并经肝静脉转移至肺、脑、骨骼及其他脏器。
4.腹腔内癌移植
癌细胞脱落入腹腔,可种植于某些器官,常见部位为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也可在壁层腹膜上形成许多种植性结节,并产生大量腹水,多呈血性。
2胃癌有哪些表现
胃癌的早期症状
早期胃癌7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即便有症状者也通常不典型,上腹部轻度不适是最常见的初发症状,与消化不良或胃炎相似,非常容易忽视。胃癌常见症状依次为:上腹疼痛或不适(74.7%)、消瘦(73.7%)、食欲不振(57.5%)、呕吐(57.2%)、黑便(32.2%)、腹部肿块(23.7%)、咽下困难(19.9%)、呕血(15.4%),其他还有腹胀、乏力、贫血、水肿、发热等。
胃癌晚期症状
病情发展到中晚期则多有明显上腹持续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以及癌肿扩散转移而引起的相应症状。患者常有明显消瘦、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糜、发热、感染性休克等恶液质症状;常见体征有腹部包块或左锁骨上的转移淋巴结;癌细胞转移致肢体水肿、心包积液、胸腹水、黄疸、肝肿大。难以逆转的恶性营养不良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胃癌的症状
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及至一定程度可出现上腹胀痛、钝痛、隐痛,恶心,食欲不振,嗳气和消瘦等。可以无任何体征或仅有上腹部压痛。进展期胃癌表现为上述症状逐渐加重,部分可出现间断性黑便,但也有以大量呕血而就诊者。中晚期胃癌多数上腹压痛明显。部分患者腹部可触及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和腹水提示已有远处转移。终末期表现为严重恶病质。
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胃癌?
1.40岁以后出现中上腹不适或疼痛,无明显节律性并伴食欲不振和消瘦者;2.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过严格内科治疗而症状仍无好转者;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经内科治疗无效者;4.x线检查显示胃息肉>2Cm者;5.中年以上小者,出现不明原因贫血、消瘦、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做胃镜能够筛查早期的胃癌。
3胃癌晚期吃什么营养品
适量而均衡的饮食是最理想的癌症饮食。此外,多吃黄绿色的蔬菜水果,尤其是十字花科的植物(如花椰菜)是值得推荐的,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及抗癌成份,可减缓癌症的恶心。
一多饮温开水;二多饮酸奶,每天至少二瓶,有利于补充肠道活性群菌出现便秘则相反,要多吃纤维素多的食物或者多吃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如大蕉。
化疗期间或化疗后,出现白细胞下降时,此时病人抵抗力下降,营养缺乏,容易发生感染,宜补充动物肝脏、胎盘、骨髓、猪脚爪、瘦肉、鱼类、大枣、桂园、赤豆、鹌鹑、蘑菇、鹅血、鲨鱼、核桃、甲鱼等有抗癌和升白细胞的食品。
病人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时,可给健脾胃之食物。如薏仁、萝卜、山楂、弥猴桃、莼菜、大枣、葵花籽、核桃、虾蟹、鲤鱼、银鱼、泥鳅、胖头鱼、塘鱼、草鱼等,则能健脾开胃,保护消化机能,减轻化疗副作用。
茄子:在茄子中有丰富的维生素P含量,同时还含有一些重要的植化物,这些植化物对癌细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阻止作用。茄子还能帮助胃癌患者散血止痛、消肿、宽肠。一些接受化疗的消化道癌症患者,出现发热肘时,也可用茄子作辅助治疗食物。
红薯:在红薯中,糖、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维生素含量极高,其中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含量最多。红薯还含有丰富的赖氨酸。食用红薯一定要蒸熟蒸透,最好同时食用牛奶。
芹菜:芹菜不仅含有丰富的挥发性芹菜有,同时还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这些能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厌食现象。芹菜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经常食用可预防大肠癌。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食用水芹可以抵消烟草中有毒物质对肺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肺癌。
芦笋:芦笋是组织蛋白核酸叶酸以及微量元素晒和游离态存在的天门冬酰胺的主要来源,不仅对胃癌,对其它癌症都有预防和治疗功效,尤其对膀肮癌、肺癌、皮肤癌有特殊疗效。
4胃癌有哪些检查方法
一、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体检中查出早期癌症的重要手段,检测血液中各种肿瘤标志物指标是否升高,则可发现、鉴别各种恶性肿瘤。如:甲胎蛋白AFP可查原发性肝细胞癌、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癌胚抗原CEA明显升高时,常见有结肠癌、胃癌、肺癌、胆管癌;存在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时也有升高。
二、B超和X线胸片:利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可清晰地发现全身大多数器官是否有肿块及病变。X线穿过人体后,因器官、组织密度不同呈现影像,由此可直接显示肺部肿瘤,也可通过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胸水等间接性改变寻找胸部肿瘤。
三、肛门直肠指检和妇科体检中巴氏涂片:大致可以确定距肛缘7厘米-10厘米的肛门、直肠有无病变和病变的性质。采用巴氏染色的方法,可检测早期宫颈癌,检出率约60%-70%。
四、胃镜和肠镜:直接用肉眼观察胃、肠黏膜的色泽、血管纹理、腺体开口形态,来识别有无病变。
5胃癌如何防治
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目前的认识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少食或不食腌制食品,以减少亚硝胺前身物质的摄入。食品保藏以冰箱冷藏为好。
(2)多食蔬菜水果。适当增加豆类食物和牛奶,以及鲜鱼肉蛋,提倡食用大蒜、绿茶。
(3)少食烟熏、油炸、油煎的鱼、肉,以红烧或清蒸为好。
(4)低盐饮食,减少食盐摄入量。
(5)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按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过硬的食物,进食不宜过快、过烫。
(6)不饮烈性酒,不吸烟。
(7)精神开朗,情绪乐观。
(8)有慢性胃病的患者要及时治疗,定期进行胃镜或X线胃肠摄片检查。对高发区及高危人群进行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普查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