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肝胆疾病 >胆结石

胆石症病人如何护理

胆结石的患者在目前的社会中虽然发病率很高,但是我们想要护理和治疗胆结石的患者需要我们注意的方面有很多,为此我们想要治疗胆结石的患者需要我们知道患者到底都会出现什么样的疾病临床表现之后才能给予患者一定的护理。

目录 胆石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胆石症病人如何护理 胆石症的患者饮食注意什么 胆石症疾病病因 胆石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1胆石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1胆囊结石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是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有时可以伴有轻微不适被误认为是胃病而没有及时就诊。

  2部分单发或多发的胆囊结石,在胆囊内自由存在,不易发生嵌顿,很少产生症状,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

  3胆囊内的小结石可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临床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由于体位改变,可以使症状加剧。

  4当胆石嵌于胆囊颈部时,造成急性梗阻,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胆汁不能通过胆囊颈和胆囊管排出,从而引起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胆绞痛。呈持续性右上腹痛,阵发性加剧,可以向右肩背放射,往往会伴有恶心、呕吐。有部分患者可以在几小时后临床症状自行缓解。

  5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胆囊会继续增大,甚至会合并感染,从而进展为急性胆囊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少部分患者可以进展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严重时可以发生胆囊穿孔,临床后果严重。

查看详情>>

2胆石症病人如何护理

  护理问题:疼痛 与结石导致胆囊管痉挛、手术对组织的损伤等有关。体温过高 与感染扩散、毒素吸收有关。潜在并发症 胆囊穿孔、感染性休克。

    护理措施:非手术治疗及手术前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若出现生命体征改变,如体温明显增高、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及意识障碍等,应警惕感染性休克;若腹痛加重,伴腹膜刺激征,出现黄疸或黄疸加深,提示感染严重;动态监测血常规及有关生化指标,也有助于病情判断。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有腹膜炎者宜取半卧位。

  解痉止痛:给阿托品、硝酸甘油等;禁用吗啡,因吗啡可引起ODDI括约肌收缩,增加胆道内压力。改善凝血机制:给维生素K及保肝药物。饮食与输液:能进食者,给低脂、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肝功能较好者,给高蛋白饮食;不能进食者,给静脉营养。抗感染:给予抗生素和甲硝唑等。

  手术后护理:与急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基本相同,但如术中探查胆总管,尚需做好T型管和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查看详情>>

3胆石症的患者饮食注意什么

  1、忌吃含胆固醇较高的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以及蛋黄、松花蛋鱼子及巧克力等。

  2、忌吃含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猪油、油煎油炸食品。油多的糕点也不宜多吃,因为过多的脂会引起胆囊收缩,导致疼痛。

  3、忌借节日或亲友聚会时大吃大喝因为暴饮暴食会促使胆汁大量分泌,而胆囊强烈的收缩又会引起胆囊发炎、局部绞痛等。

  4、忌食辛辣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辣椒油、五香粉、胡椒面等。

  5、忌烟、酒、咖啡等这些带有刺激性的食品能使胃酸过多,胆囊剧烈收缩而导致胆道口括约肌痉挛、胆汗排出困难而诱发胆绞痛。

4胆石症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胆石形成原因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为一综合因素。胆石的成分有胆固醇、胆色素、钙盐、黏蛋白及其他有机物与无机物等,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通常将胆石分为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固醇、胆色素、钙及其他有机物、无机物混合而成)3类。多年来的研究已证明,胆石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而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胆汁成分的改变、过饱和胆汁或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胆汁囊泡及胆固醇单水晶体的沉淀、促成核因子与抗成核因子的失调、胆囊功能异常、氧自由基的参与及胆道细菌、寄生虫感染等。

  1.胆囊结石成因

  (1)代谢因素:正常胆囊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按比例共存于一稳定的胶态离子团中。一般胆固醇与胆盐之比为1∶20~1∶30之间,如某些代谢原因造成胆盐、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量增加,当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时,胆固醇便沉淀析出,经聚合就形成较大结石。如妊娠后期、老年人,血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故多次妊娠者与老年人易患此病;又如肝功能受损者,胆酸分泌减少也易形成结石。先天性溶血病人,因长期大量红细胞破坏,可产生胆色素性结石。

  (2)胆系感染:大量文献记载,从胆石核心中已培养出伤寒杆菌、链球菌、魏氏芽孢杆菌、放线菌等,足见细菌感染在结石形成上有着重要作用。细菌感染除引起胆囊炎外,其菌落、脱落上皮细胞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囊内炎性渗出物的蛋白成分,可成为结石的支架。

  (3)其他:如胆汁的淤滞、胆汁pH过低、维生素A缺乏等,也都是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胆管结石成因

  (1)继发于胆囊结石系某些原因胆囊结石下移至胆总管,称为继发性胆管结石,多发生在结石性胆囊炎病程长、胆囊管扩张、结石较小的病例中,其发生率为14%。

  (2)原发性胆管结石可能与胆道感染、胆管狭窄、胆道寄生虫感染(尤其蛔虫感染)有关。当胆道感染时,大肠埃希杆菌产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很高,可将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游离胆红素,后者再与胆汁中钙离子结合成为不溶于水的胆红素钙,沉淀后即成为胆色素钙结石。胆道蛔虫病所引起的继发胆道感染,更易发生此种结石,这是由于蛔虫残体、角皮、虫卵及其随之带入的细菌、炎性产物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管狭窄势必影响胆流通畅,造成胆汁滞留,胆色素及胆固醇更易沉淀形成结石。当合并慢性炎症时,则结石形成过程更为迅速。总之,胆道的感染、梗阻在结石的形成中,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二、发病机制

  1.胆石形成的机制

  胆石形成的基本因素有: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胆汁淤滞和感染等3种。常为2种以上因素联合致病。胆汁理化性状的改变使其中胆色素或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胆汁淤滞可使胆汁中水分被过多吸收,胆汁过度浓缩,使胆色素浓度增高,胆固醇过饱和等,都可促进胆石形成;细菌感染可使胆道发生炎性水肿、细胞浸润和慢性期的纤维增生,导致胆道壁增厚、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起胆汁淤滞。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或脱落上皮、细菌群、蛔虫残体及虫卵等也可作为结石的核心,促进胆石形成。

  (1)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机制:胆汁中如胆固醇含量过多呈过饱和状态,则易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如长期进食高脂肪饮食)。正常时胆汁中一定浓度的胆盐和卵磷脂可以和胆固醇、蛋白质组成混合体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某些肠疾病时由于丧失了胆盐则促进胆固醇的析出,形成结石。

  (2)胆红素性结石形成机制:胆汁中的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可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钙而析出。正常胆汁中的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酯类而不游离。大肠埃希杆菌等肠道细菌中的葡萄糖醛酸酶则有分解上述酯类使胆红素游离出来的作用。所以有肠道细菌感染、肠道蛔虫症及胆道炎症时易形成胆红素结石。此外,胆色素含量增加(如红细胞破坏过多),胆汁内钙量增加以及胆汁的酸度增加等都可促进此类结石的形成。

  2.病理

  胆石的类型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3类:

  (1)胆固醇结石: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多呈椭圆形(单发者)或多面形(多发者),表面平滑或稍呈结节状,黄色或黄白色,质轻软,剖面呈放射状线纹,X线平片上不显影。此种结石多在胆囊内,常为单个,体积较大,直径可达数厘米。此类结石在我国较欧美为少,其发生率大约不超过胆石症的20%。

  (2)胆色素性结石:结石成分以胆红素钙为主,可含少量胆固醇。多为泥沙样,质软而脆,有的如泥团状,有的如沙粒,为棕黑或棕红色,大小不等。因含钙少,X线平片上多不显影。砂粒状者大小为1~10mm,常为多个,多在肝内、外胆管中。

  (3)混合性结石:由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等2种以上主要成分间隔而成。外形不一,为多面形颗粒,表面光滑,边缘钝圆,呈深绿或棕色,切面呈环层状或像树干年轮或呈放射状。因含钙质较多,在X线平片上有时显影(即称阳性结石)。多在胆囊内,亦可见于较大胆管中,大小、数目不等,常为多个,一般20~30个。以胆红素为主的混合性胆石在我国最多见,约占全部胆石症病例的90%以上。

  我国胆石症的特点:

  ①胆石类型:混合性色素泥沙样结石远多于胆固醇性结石。

  ②发病部位:胆管多于胆囊,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也较高。

  ③病因:既往统计胆道蛔虫症在胆石形成上起重要作用。近年由于饮食卫生及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有所改变。

5胆石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胆红素代谢 当胆石引起胆管梗阻时,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其中主要是结合胆红素增高,即1min胆红素与总胆红素之比常大于40%;如胆管完全梗阻,其比值可大于60%。尿中胆红素含量显著增加,而尿胆原则减少或缺如,粪胆原亦减少或消失。

  2.血清酶学检查 梗阻性黄疸时,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增高,常高于正常值的3倍;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亦显著性升高;血清转氨酶(ALT、AST)呈轻到中度升高;乳酸脱氢酶(LDH)一般稍增高。

  3.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胆管梗阻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应用维生素K后凝血酶原时间可恢复正常。但如胆管长期梗阻而引起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即使注射维生素K,凝血酶原时间也不会恢复正常,提示肝细胞制造凝血酶原有障碍。

  4.血清铁与铜含量测定 正常人血清铁与血清铜的比值为0.8~1.0,当胆道发生梗阻时,血清铜含量增加,使铁铜比值小于0.5。

  5.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目前已较少采用,主要是引流液的采集较麻烦,且不能为多数患者所接受。目前采集十二指肠液有两种方法,即十二指肠插管法与逆行胆管造影时进行。一般需在应用八肽缩胆囊素刺激胆囊收缩后,再收集富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然后将此液体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胆固醇结晶和(或)胆色素钙盐颗粒则对胆石症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影像学检查

  1.X线腹部平片、口服胆囊造影及静脉胆道造影

  传统的X线平片、口服胆囊造影和静脉胆道造影检查方法近年来已较少采用。

  (1)含钙的混合性结石在X线平片上可能显影,而单纯胆固醇性结石和胆色素性结石在X线平片上不能显影;胆囊结石中10%~20%为含钙阳性结石可在腹部平片上显示,80%~90%为阴性结石,平片上不能见到,需造影才能显示。

  (2)口服胆囊造影的胆囊显影率很高,可达80%以上,故可发现胆囊内,甚至肝外胆管内有无结石存在。但由于显影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故诊断胆囊结石的准确率仅为50%~60%。

  (3)静脉胆道造影可了解肝胆管、胆总管有无结石及梗阻存在,各级胆管有无扩张等。由于静脉胆道造影受较多因素的影响,故其诊断的准确率并非很高,仅达50%左右。

  2.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P)

  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是用纤维十二指肠镜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造影剂,显示胆道系统及胰管的方法,对胆石症的诊断有极高的价值。造影后可清晰显示整个胆管系统及胆囊,因此可发现胆管及胆囊有无结石、胆管有无扩张或狭窄等改变。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阳性率可达95%左右。若胆管存在狭窄、梗阻因素,则仅能显示梗阻以下胆管的影像,而梗阻以上的胆管内有无结石常不能显示,此时应再结合PTC等其他检查方法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3.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适于原因不明的梗阻性黄疸,拟诊胆道结石、狭窄及与其他胆管疾病鉴别。在X线电视或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胆管的成功率可达80%~100%。PTC能清楚显示肝内外整个胆道系统,可提供胆道内正确的解剖关系、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PTC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阳性率达90%左右。由于PTC属损伤性检查,因此有一定的并发症,如出血、胆漏、感染或发生胆管炎等。

  4.CT或MRI检查

  经B型超声波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可进一步作CT或MRI检查。CT对含钙的结石敏感性很高,常可显示直径为2mm的小结石,CT诊断胆石的准确率可达80%~90%。平扫即可显示肝内胆管、总肝管、胆总管及胆囊内的含钙量高的结石;经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后,CT可显示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亦能显示胆囊内的泥沙样结石。CT对单纯胆固醇性结石有时易发生漏诊。近年来MRI诊断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其对胆石的诊断正确率也很高。由于CT或MRI检查的费用较昂贵,所以一般不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5.术中胆道造影

  对术前胆道疾病未明确诊断者,本法是一极好的补充,方法简单易行且安全。术中经胆囊管插管或直接穿刺胆总管,注入浓度15%~20%的造影剂30ml左右,即可获得较清楚的胆系影像。结合探查所见,便能全面了解肝胆情况,有利于诊断治疗,可降低胆道残余结石率。有条件的基层单位应开展此项检查。

  6.B型超声波检查

  超声检查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性、可反复多次、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已成为诊断胆石症的首选检查方法。无论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还是肝内胆管结石,在B超声像图上,结石表现为回声增强的光团或光斑,其后方常伴有声影。胆囊结石典型表现如下:

  (1)胆囊内一个或多个强回声光团。

  (2)回声光团可随患者体位的改变而移动。

  (3)在强回声光团的后方有清晰的声影。

  位于胆总管下端的结石如受胃肠道气体的干扰时,常难于显示,因此,B超对胆总管下端结石的诊断正确率较低,同时还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由于胆囊结石结构、成分和位置不同,可出现一些不典型表现。如胆囊内充满结石,由于缺乏胆汁衬托,其声像图可不明显而只见声影,疏松的结石可不出现典型的声影、胆囊萎缩合并结石可造成实质性回声而后方声影不清晰等。一般认为,B超诊断胆囊结石的正确率可达95%~97%,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正确率为53%~84%,肝内胆管结石的正确率为80%~90%。特别是对于可透X线结石及在胆囊造影不显影时,B超可作出正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