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enuresis)又称非器质性遗尿症或功能性遗尿症,通常系指儿童5岁后仍不自主地排尿而尿湿了裤子或床铺,但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因。遗尿症有两种分类的方法。第一种分类是根据遗尿发生的时间而定,当儿童遗尿发生在睡眠中(包括夜间睡眠和午睡),但白天能控制排尿,而且膀胱功能正常,则称为单一症状的夜间遗尿,而当小儿白天清醒时有遗尿,但无神经系统的病变诸如脊柱裂、脊柱损伤等,则称为白日遗尿。第二种分类法将其称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遗尿,所谓原发性是指小儿从小至就诊时一直有遗尿,而继发性是指小儿曾经停止遗尿至少6个月,以后又发生遗尿。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小儿遗尿的拔罐疗法。
目录
1小儿遗尿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遗尿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一个症状,其发生的因素包括遗传、心理和社会因素、睡眠状况、膀胱功能性容量等。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遗尿症儿童常有家族史,单卵双胎的孪生儿共同发病的概率高于双卵双胎者,双亲有遗尿症者,在后代中发现有遗尿症者达77%;父母中1人有遗尿症者,子女患遗尿症为44%。然而,仅仅白天有遗尿症的儿童似乎与遗传无关,而那些白天和黑夜均有遗尿的儿童,有明显的男性家族遗传史。Shaffer等(1984)发现阳性家族史在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中都很常见,说明遗传因素起一定的作用。最近丹麦的一些研究证实遗尿的显性基因是在第13号染色体上,这一发现为遗尿症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2.早产 遗尿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早产是儿童日间遗尿最显著的一个高危因素。这些早产儿除了有遗尿之外,还往往伴随其他的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学者提示这可能是轻微神经损伤的缘故。
3.不能从睡眠中觉醒 遗尿儿童的父母常常报道他们的子女有睡眠过深和难以唤醒的现象。实际上夜间遗尿与睡眠深度无关,遗尿可以发生在睡眠任何阶段中,其主要问题是当膀胱充盈时,患儿不能从睡眠中觉醒。临床上根据患儿夜间是否自己醒来去厕所排尿、是否要他人唤醒还是自己醒来。
4.心理和社会因素 强烈的应激因素如幼儿时期的不良遭遇(父母离异、死亡、儿童与父母突然分离、因病住院或意外事故)、初入学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等均可导致儿童在控制排尿的关键时期因心理紧张而遗尿。遗尿症儿童也常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如多动、抽动、不合群、害羞、脾气古怪等,据报道,遗尿症儿童中约10%有注意缺陷障碍,男孩多于女孩。
5.膀胱容量小 遗尿症儿童的膀胱容量较无遗尿的同龄儿童小。正常儿童的每次尿量约10ml/kg,而遗尿症的小儿其尿量达不到应有的膀胱的容量。一般来说,这些儿童的平均每次尿量小于10ml/kg,白天排尿频繁(>7次),有尿急现象,晚上遗尿次数可以不止1次,尿量可或多或少。
6.便秘 遗尿症儿童常有便秘的问题,特别多见的是日间遗尿的儿童,这是因为便秘时,直肠壶腹部的粪块强烈地刺激感觉神经,影响大脑对膀胱的充盈的感知而造成遗尿。
7.血管加压素的缺乏 血管加压素在夜间升高,使儿童在睡眠中尿量减少。有一些仅夜间遗尿的儿童因为血管加压素缺乏正常的昼夜分泌节律,致使夜间尿量增多,超过膀胱的容量,造成遗尿。患儿常在入眠后不久即遗尿,一般在夜眠最初1/3的时间发生遗尿,且尿渍大,如家长唤醒患儿排尿,则可无遗尿现象。
2小儿遗尿的拔罐疗法
一、先天不足、肺脾亏虚
(一)症状
面色淡白,精神差,反应迟钝,白天小便也多,疲劳后尿床加重,重者四肢寒冷,腰腿无力,大便质稀,舌淡。
(二)治法
(1)选穴 膀胱俞、气海、关元、三阴交。
(2)定位 膀胱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孔。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三阴交: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后方。
(3)方法 单纯法,留罐5~10分钟。之后在气海、关元穴用艾条行温和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下部湿热
(一)症状
尿频量少,色黄味臭,外阴瘙痒,烦躁易怒,面唇红赤,口干舌红,舌苔黄。
(二)治法
(1)选穴 气海、阴陵泉、三阴交、行间。
(2)定位 气海:见前。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见前。
行间:在足背,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3)拔罐方法 单纯法。各穴拔罐后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实施灸法时应注意避风,保暖。
(2)治疗期间应培养患儿按时排尿的习惯,夜间定时叫醒患儿起床排尿。
(3)平时勿使孩子过度疲劳,注意适当加强营养,晚上临睡前不宜过多饮水。
(4)要对患儿耐心教育,鼓励其树立自信心,切勿嘲笑和歧视,避免其产生恐惧、紧张和自卑心理。
3小儿遗尿有哪些症状
一、症状
据报道,原发性遗尿占大多数,其中尤以夜间遗尿最常见,以男孩多见,夜间遗尿者约有半数每晚尿床,甚至每晚遗尿2~3次,白天过度活动,兴奋,疲劳或躯体疾病后往往遗尿次数增多,日间遗尿较少见,遗尿患儿常常伴夜惊,梦游,多动或其他行为障碍。
二、诊断
1.患儿和家庭的评估
在评估的过程中,取得患儿和家庭的信任,这是遗尿症治疗的一个前提。
2.病史
应当详细地采集病史,包括遗尿开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频度,是白天遗尿还是夜间遗尿,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以及尿量的多少,如是夜间遗尿,每晚遗尿的次数等,家长携患儿就诊的理由及何时开始就诊等。
病史中需了解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患儿对遗尿的感觉如何;家庭中,父母及患儿,谁对此最为烦恼;父母是否因遗尿而惩罚患儿;患儿是否要求治 疗,家庭中最近或经常有无情绪冲突;遗尿对儿童生活有无影响;患儿是否因为遗尿而不能参加集体活动如夏令营,春游等;父母对遗尿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患儿 的要求是否合理。
病史中还要包括家族史及以往治疗的情况,父母或近亲是否有遗尿史,如有,何时消失;以前治疗的日期,持续的时间及疗效;治疗方法包括服药或其他措施,此外,还应询问患儿每天清醒时排尿的次数,有无尿急,尿流细等现象,以排除泌尿系统的器质性病变,还应了解患儿的大便情况,有无便秘或遗粪情况;在睡眠方面,要了解患儿在睡眠中是否易被唤醒,其他如食物过敏与遗尿的关系也需要考虑。
3.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的重点是腹部的触诊,生殖器的检查,以及神经系统的检查,另外应观察脊柱下端外观有无小凹及皮肤异常,如病史中有排尿时的异常,还需观察儿童排尿情况,大多数遗尿症儿童在体格检查中无异常发现。
4.实验室检查
应进行尿常规或尿培养检查以排除尿路感染,慢性肾脏疾病等,尿比重测定排除因血管加压素缺乏所致的遗尿,大多数遗尿症儿童的病因并不复杂,但也有少数病例需要作详细的检查。
5.诊断标准
根据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研究用诊断标准,WHO,1993,中文版)诊断依据为:
(1)儿童年龄与智龄至少5岁。
(2)不自主地或有意尿床或尿湿裤子,7岁以下每月至少2次,7岁以上每月至少1次。
(3)不是癫痫发作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遗尿,也不是泌尿道结构异常或任何其他非精神科疾病的直接后果。
(4)不存在符合ICD-10类别标准的任何其他精神障碍的证据,如精神发育迟滞,焦虑症,抑郁症等。
(5)病程至少3个月。
4小儿尿床的治疗方法
专家指出,中药治疗小儿尿床的效果较为明显,除了辨证选用温补肾阳、固摄缩尿的中药口服之外,还可采用外治疗法。外治疗法为敷脐法和捏脊法。
敷脐法:将五倍子、何首乌各20克,研磨成粉末后,用醋调匀;取黄豆大小敷于宝宝的脐部,外用纱布覆盖,每晚一次,次晨取下,连敷一周即可。
捏脊法:家长双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宝宝的脊背之上,再以双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把宝宝皮肤捏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推转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从长强穴开始,沿督脉两侧由下向上随捏,随按,随推,随捻,随提,随放,一直捏到大椎穴处为1遍,如此捏12遍。在第7遍时,开始采用“捏三提一”法,即捏三下,向上提一下,重点提捏膀胱俞、肾俞处,加大刺激量,听见有响声效果最佳。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5小儿尿床吃什么好
莲子羹
配方:莲子、芡实、板栗、核桃各若干,鸡蛋1个,盐少许。
制法:将莲子、芡实、板栗、核桃研磨成粉末,每次取30克,放入碗中,加盐拌匀,打入鸡蛋,加清水少许,搅拌至起泡泡,入锅蒸熟成羹即可食用。每日食用1次,连食5~7日,之后改为每周食用1次。
功效:健脾益气、补肾固元。对改善小儿遗尿症有良好效果。
山药糕
配方:山药、山萸肉各若干,白糖少许。
制法:山药洗净去皮,捣烂如泥,加入山萸肉蒸熟,加少许白糖调味即可。每日当点心适量食用,连食5~7日。
功效:山萸肉有治疗遗精、遗尿、小便频数之功效,此食疗方适用于儿童遗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