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又称天下第一痛、不死的癌症,患者常常因不能忍受其痛苦而性情大变。很多人对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不是太了解。那么,哪些症状可以判断三叉神经痛呢?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吧。
目录
1有哪些偏方治疗三叉神经痛
1、白芷、川芎、南星各6克,葱白12厘米。上药共研细末,用蜂蜜15毫升调成糊状,敷于太阳、印堂上30分钟。
2、生南星、白附子、五味子、川芎各30克,细辛、木香各9克,全蝎20个,共研细末,水调为糊状。每次用药10克,贴敷于太阳、百会,每日换药一次。
3、马钱子30克,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15克,共研细末,加香油、清凉油适量,调膏状。贴敷于患侧下关、太阳、颊车、扳机点,每次贴2次,隔日换药1次。切忌入口。
4、蜈蚣1条,地龙10克,蝼蛄10克,五倍子10克,生南星15克,生半星10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适量用醋调成糊状,贴于患侧太阳穴上,纱布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5、地龙5条,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0克。上药共研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并摊贴于太阳穴上,敷料固定,每日换药1次。
2哪些症状可判断是三叉神经痛
1.疼痛剧烈:三叉神经痛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剧痛,且疼痛多为撕裂性、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的,常常让患者感到痛不欲生。
2.骤发骤停:疼痛发作常无征兆,每次发作历时数秒至1-2分钟骤然停止。
3.疼痛部位:仅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
4.伴随症状:疼痛侧面部可呈现痉挛,即“痛性痉挛”,引起皱眉咬牙、张口掩目,眉毛脱落、结膜充血、流泪及流涎等症状。
5.存在扳机点:扳机点亦称“触发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6.周期性发作: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随着病情发展,不痛期渐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及休息,以致痛不欲生。
3三叉神经痛的危害值得注意
一、患者由于长时间的疼痛,使得机体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系统发生病变。
如由于发作性的疼痛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表现出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糖原分解作用加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性增强,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律加快。再加上患者惧怕三叉神经痛发作不敢进食,使得患者的身体出现负氮平衡状态,更加加剧了三叉神经痛的发作。这是常见的三叉神经痛的危害。
二、危害还表现为由于患者的长时间的剧烈疼痛,使得三叉神经痛患者不敢洗脸、畏惧进食、漱口和刷牙,使患者身体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面容憔悴,身体消瘦,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三叉神经痛还会使患者的心理受到伤害,患者长期的精神抑郁,紧张焦虑,加剧了疼痛感,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交流。有的患者还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精神时刻处于崩溃的边缘。
4三叉神经痛会传染吗
首先传染顾名思义是一种疾病传染,就是病原体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的过程,我们也把它叫做感染。由传染源到健康易感动物并造成其发病的过程就叫做传染。
那么,三叉神经痛是什么呢?医学上给三叉神经痛的定义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所以当你出现三叉神经痛要及时治疗,不要不当回事一拖再拖,多吃一些有营养健康的食物,其次,保证足够的睡眠也很重要,避免身心的疲惫,与此同时要在生活中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5三叉神经痛的四大治疗方法你了解多少
1、手术
现在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手术方法有很大的,但是手术治疗的复发率是非常的高的,手术治疗又可分为周围神经切断术,神经根切断术,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三叉神经加压或减压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2、口服西药
药物是可以暂时的缓解疾病给我们带来的伤害的,但是此类的药物对患者是具有耐药性,口服剂量逐渐增加,效果越来越差,其副作用较大,久服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单纯血小板减少,导致血液病,并可使记忆力减退,视力、听力下降,肝功能损害等,这是最常见的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3、封闭
采用穴位注射药物,麻痹阻滞神经,起到症状缓解暂时止痛的作用。但副作用较大,可引起面部麻木,感觉障碍,若封闭偏差可导致失明、偏盲,多次封闭后止痛效果不佳,所以一般不推荐采用这种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4、具体穴位位置和功效如下:
下关穴:位于耳屏前1横指,为两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患者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放在同侧下关穴上,再用适当的力度揉按下关穴0.5~1分钟。起到疏风清热,解痉止痛的作用。
印堂穴:位于两眉正中,正对鼻尖处。用一手拇指指腹放于印堂穴上,其余4指附于对侧目外,适当用力从印堂向上推至发际处,反复推20~30次可以起到祛风开窍,安神宁志的功效。
风池穴:位于颈项后,枕骨下,发际线上,大筋外侧凹陷处。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4指附于头部两侧。用适度的力由轻渐重揉按0.5~1分钟,按压此穴位具有疏风清热,开窍镇痛的作用。
太阳穴:位于目外眦角斜上1寸处。患者可以用双手的掌心紧贴在同侧太阳穴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