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俗称结巴,是正常言语说话障碍,并非生理缺陷或发音器官的疾病。患有口吃的儿童,表现为发音困难,说话时重复,面红耳赤,而且颈背肌肉及情绪紧张,说话失去流畅性,在某个字上停顿,重音和拖音,也可表现为说话中的突然停止或把一个字拖得很长。尤其是在激动时,着急得说不出话来。口吃分为短暂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一般幼儿在学说话中出现的口吃,只要父母耐心纠正,几个月就可以改过来,这称为短暂性口吃。为什么会口吃?该如何预防呢?
目录
1小儿口吃的原因是什么
口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巴,是一种语言障碍,很多孩子会有这样的口吃,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孩子小,可能是因为说话不流畅导致的,不是有什么疾病,口吃对宝宝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患了口吃的宝宝影响正常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孩子在收到别人的耻笑,嘲笑的时候,宝宝就不愿说话、性格孤僻、具有攻击性,对宝宝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不利
1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所以父母对宝宝的期望通常都很大,从幼儿园就要开始学外语、学音乐等,如果宝宝在这些方面表现得不如人意的话,有的家长或老师就会采用惩罚、打骂等手段,这些都会增加宝宝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口吃。
2有的宝宝在学说话的时候和快就可以掌握,有的孩子就是不如,所以有的家长在孩子学所化的时候采取,斥责,尤其是在宝宝说错了某些话时,父母突然地大声呵斥“怎么又这样说了,不是告诉过你这样不对吗?”突然受到惊吓,也容易使宝宝突然口吃。
3宝宝在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下之后,对很多事物,人都不了解,所以也会不想说话,紧张导致口吃,对于比较缅甸的宝宝来说,在接触新的人的时候,会害羞,所以在和别人交谈额时候,由于紧张,也会产生口吃的现象。
查看详情>>2小儿口吃该如何正确防治
为了防止儿童口吃,安排好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很重要的。儿童日常的生活要有规律,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吃饭,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不要强迫3~7岁的儿童牢记各种长篇故事或不适应他们语言能力的诗歌。
矫正儿童口吃的关键是要培养一个良好的讲话习惯。对于患口吃的儿童,父母、老师应耐心教导,告诉他怎样把话讲清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他讲对了,就要鼓励他"讲得好",帮助他树立学习掌握讲话技巧的信心。如果他讲话不清楚或不流畅,也要耐心听完,不要中途打断或随意责骂,使孩子以后在人前不敢讲话,或造成精神紧张,一说话就口吃。
音乐可以在矫正儿童口吃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有节奏的唱歌、朗诵对儿童语言训练有一定的帮助,儿童听了音乐之后,因心情愉快,分散说话时的注意力,不是仅关注讲话的动作,这样,就能使儿童容易讲出自己要说的话。讲故事也是帮助儿童矫正口吃的一种方法。家长可以让孩子叙述幼儿园、学校里的事情;与孩子对话,讲看的新书、新电视剧。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老师要有耐心,同时要求口吃的儿童也心平气和,不慌不忙。每次时间不要过长,时间长了容易使患口吃的儿童感到精神疲倦,一般20~30分钟即可。父母或学校、幼儿园老师对患口吃的儿童要给予多方面的温暖和帮助,周围的人也不要戏弄、嘲笑或故意模仿儿童的口吃。
3儿童口吃的早期行为表现
口吃多发于儿童,是指你原本说话流畅,被过多的、无法自控的语音重复、拖长和卡壳所中断的这种现象。为了逃避和摆脱这种行为而做出某些认为可以缓解这种行为的动作,一般的心理特征为:恐惧、压力、羞耻、掩饰把自己与外界隔绝,长此以往肯定毁其一生。因此发生以下症状后,就要及时就诊。
一、儿童口吃的核心行为
也叫做口吃的核心症状。指的就是你这种结巴的、不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就是你原本应当是流畅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表达过程,被过多的、无法自控的语音重复、拖长和卡壳所中断的这种现象。
二、儿童口吃的附加行为
也叫口吃的第二行为,或口吃的第二症状。它指的是你为了逃避和摆脱口吃的核心行为,所表现出的各种不正常动作和行为。像是眨眼、跺脚,清喉咙、面部和脑袋抽搐,咬手指——以及说话故意停顿,或逃避某些容易使自己感到压力、说话结巴的场合等等。
三、儿童口吃心理
口吃最为神秘而巨大的部分,包含了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它既包括了口吃给你所带来的恐惧、焦虑、压力、羞耻、内疚、挫折等负面感觉和情绪,也包括了由此导致的你对口吃、对自己、对整个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认知。
四、口吃的心理特征表现
①恐惧心理:是口吃朋友的主要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对说话、交际极度恐惧,他们竭力逃避说话、逃避交际、掩饰自己的口吃,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从而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恐惧症:口吃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电话恐惧症等等。
②悲观心理:是加剧口吃症状的一大心理因素。因为口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遭遇的挫败太多,极度悲观心理又加剧了口吃的症状,造成恶性循环。
③消极情绪:也是导致口吃的重要原因之一。事业上的溃败、情场上的失意,会使你的精神遭受沉重的打击,若转不过弯来,有可能会使你一蹶不振。这时的消极情绪与我们的口吃没有必然联系,但却是导致我们口吃的一根导火线。
④由于长期的口吃,在交际场合受挫,会使我们的精神处于萎靡状态。主要体现为缺乏斗志、精神恍惚、意志薄弱、对生活丧失信心。这种心理也是腐化人心灵的一剂慢性毒药。
4口吃的儿童成长发育的危害
口吃是最常见的一种语流失调,它一直是言语病理学的最大难题之一。在如何给口吃下定义这一点上,言语/语言病理学家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根据珀金斯下的定义,“口吃是指发出语音的时间选择能力异常。”它包括语音、音节或发音动作的不正常重复,迟疑或拖延,同时还可能伴有面部扭曲、手势或其他身体动作——这些都是口吃者想努力把话说清楚,说话出现了困难,想用其他方式代替说话或内心焦急的表现。一些口吃者常常有发音动作(口部一张一合),但发不出声音,这种情况有时甚至会延续几分钟。还有一些口吃者则总是拉长声或重复语音、音节或单词。
多数口吃者只是在说某些单词时或在某些情况下才感到说话特别吃力。在独自一人或与朋友相处时,他们说话相当正常;但是,一与陌生人讲话,他们就变得结结巴巴。一些人与他人交谈时严重口吃,然而朗读或唱歌却完全正常。对口吃者来说,打电话可能是特别可怕的事情,因为在电话里可能要说出自己的姓名或以某个音节打头的单词。
口吃在言语和动作方面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一些口吃者说话几乎不停顿,显得十分费力,有时还做出各种动作,乍看上去十分古怪(如头向后仰,伸舌噘嘴、吐唾沫、气喘等)。另外一些口吃者说话并不显得费力,也不有意回避同人讲话,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能够不暴露自己的口吃。这种口吃者可以模仿讲话中正常的不流利情况,还可以尽量不用自己发音困难的单词。
口吃者的问题不在于他们没有听力和不懂得说话应该流畅。口吃者知道自己说话与正常人有差别,甚至知道怎样说自己想要说的话。但是,他们有时很难把某些语音用作话语的开头,同时也很难从一个音过渡到另一个音。
最后应该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口吃会在患者将要进入或刚刚进入青春期时神不知鬼不觉地不治而愈。
5小儿口吃的心理因素
口吃,是一种语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说话不自主的重复,没有节律,发音延长或间断。这种病大多在儿童时期发生。
发生口吃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据调查发现,心理因素是造成口吃的十个重要原因。儿童的模仿能力和接受暗示的能力是很强的,在这个时期也是儿童学习、掌握语言的时期。如果周围有人口吃,儿童便会很快学起来,逐渐的就产生了口吃。
也有的儿童因为受到家长、老师或周围一些人的严厉惩罚或训斥,使精神突然受到严重打击,由于这种恐惧的情绪或惊吓引起了口吃。
有口吃的儿童,往往在心理上存在着恐惧或自卑感,因此在说话前,或在人多的情况下或在别人无意取笑时都焦虑不安,产生急躁情绪,因而使口吃加重。
口吃虽然改起来不大容易,甚至到成年后仍有口吃的毛病,但只要患者不失去信心,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克服自卑感,是一定能矫正过来的。矫正口吃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下定决心采取积极的办法。如古希腊天才演说家德蒙西尼斯口吃很严重,但他不气馁,在练习说话时嘴里含个小石子,或一边爬山一边朗诵,由于长期刻苦锻炼,终于矫正了口吃,成为伟大的演说家。
口吃者在唱歌时并不口吃。这说明口吃患者有意识地进行轻而慢、柔和而又连贯、有节奏的语言训练,是矫正口吃的好方法。加之说话时配合手势和表情,就更有助于矫正口吃。
另外,口吃患者一定要努力克服在人多的环境中说话的胆怯心理,消除因自己口吃而不敢说话的紧张情绪,要不慌不忙地、心平气和地说话,时间长了,口吃自然而然就被矫正过来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周围同志要积极热情地支持和鼓励口吃患者矫正口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不嘲笑和讽刺他们,更不要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们口吃,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口吃就不难矫正了。
有了口吃怎么办,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以平常心对待,如果你紧张了,说话的语气、语调会流露出来,孩子受到暗示,也会紧张,说话就更不流利了。
2、绝对不要取笑、表示厌恶、恐吓、甚至打骂。
3、有他在场时不要和别人议论他的口吃,不要模仿他的口吃,否则会更坏。
4、对他讲话要放慢,每个字说清楚,同时也要求他讲得慢,不要着急,但是当他讲话有些拖长音或者重复,你就听着,不要重复学他,等他讲完,过一会儿让他再说一遍,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再讲同一句话,就会好得多。
5、让孩子在说话之前先唱歌,这是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博士提倡的矫治口吃的方法。
孩子在结结巴巴的开始说话后,对他说:“来呀,让我们唱那首歌!”并开始和孩子一起唱(母亲和孩子一起唱也可以),随便唱什么,只要是他熟悉的,都可以,唱完以后,再温和地问他:“你刚才想要说什么?”这时候,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不会发生口吃,会流利地说出话来。内藤博士还说,这种方法曾对许多孩子作过尝试,效果很好,孩子说话有了不口吃的体会,就会对说话产生自信,经过多次练习,就能治愈。
6、当孩子有一点改进时,就大大表扬,这可增加他说正常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