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素有"慢性癌症"之称,治疗过程漫长,很多患者因为对帕金森病的不了解,治病心切而盲目选择医院,出现误诊和漏诊等情况使病情恶化,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致使患者遭受病痛的折磨和更大的经济损失。帕金森患者会降低食欲逐渐消瘦,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目录
1帕金森患者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要点
1.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由于长期震颤,肢体的有效运动减少,而致僵硬,术后震颤减少或消失,但僵硬的肢体一时动作难易协调,使得生活不能自理,因此,要尽早加强肢体的康复训练。
①由物理治疗医师或家属进行四肢肌肉按摩3次/日,每次30分钟。
②大小关节顺位活动,3次/日,每次10分钟。
③行走训练: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扶持下进行,增强体质和体力,促进全面康复。
④合作性训练:有目的的进行左、右上肢,左、右下肢及上、下肢交替运动训练,进行运动中枢的功能恢复训练。
2.语言功能恢复训练:有50%的病人有语言障碍,病程过长而导致的这一高度复杂的讲话机制运动功能的衰退,使病人的生存质量大大降低,在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同时,注意训练。
①帮助病人进行有计划的进行发音训练,从声、韵母开始,再到字、词发音,逐步增加到一个短句,进行递增式训练,为求发音清楚。
②训练发音时的音量、音调和语速,控制呼吸频率和调整发音时肌肉运动力度,使发音时用力相对均匀,逐步建立有规律的运动方式,促进发音。
③鼓励病人的训练成果,增强训练信心,提供训练条件和互相语言交流的机会,制定训练计划,使病人走入自食其力的自由生活中去。
2帕金森患者日渐消瘦怎么办
1.在轻松的环境和气氛中进餐。可根据患者喜好播放轻音乐,可促进食欲。
2. 饮食多样化。谷类,新鲜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搭配食用。高蛋白食物可安排在晚上。
3. 对于吞咽有困难的患者可将进餐时间安排在药效起效后,也可少食多餐,严重者需要进食流食,以保证身体能量的供需量。
4. 可适当锻炼吞咽功能。如做吞咽口水动作,以恢复吞咽功能。
我们在疾病面前,要想解决办法,而不是垂头丧气,无论是患者还是患者的家属,都要及时的调整心态,患者因为心理生理痛苦,甚至会轻生,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帮助和关怀,饮食起到很大的辅助效果,只要积极应对,就会减少病魔的折磨。
3如何预防帕金森的发生呢
1、帕金森的高危人群要注意自我保护:由于帕金森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所以生活中我们对有帕金森病家族史及有关基因携带者,有毒化学物品接触者,均应视为高危人群,须密切监护随访,这类人群应定期体检,并加强健康教育,重视自我防护。
2、加强环保:所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加大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有害气体、污水、污物的排放,对有害作业人员应加强劳动防护。
3、改善生活,减少污染:我们应积极的参与改善广大农村及城镇的饮水设施工作,保护好水资源,减少河水、库水、塘水及井水的污染,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4、要慎用药物:特别是老年人要慎用吩噻嗪类、利血平类及丁酰苯类药物。
5、重视以及防治老年病:像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动脉硬化等这些都是常见的老年疾病,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帮助老人做好防治工作,增强他们的体质,延缓衰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帕金森病均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警惕帕金森病4个早期症状
1.感觉障碍。帕金森病人最早期是嗅觉减退,自主神经出现问题,表现有便秘、尿潴留、尿频、尿急、出汗多、皮脂腺分泌过多或持续性低血压。
2.睡眠障碍。失眠是帕金森病患者最主要的早期症状,可分为睡眠间断和入睡困难两类,睡眠间断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3.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病。病人感觉在大腿深部有疼、痒、麻等不适感,让他有一种强烈的愿望站起来活动它,才能减轻这种不适感。这些症状容易在晚上出现。
4.精神症状。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抑郁的表现,包括淡漠、幻觉、妄想,轻的可以诊断为轻度认知功能下降,重的就可以诊断为痴呆。
5帕金森心理护理
1、心理因素在人体发病与康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帕金森病也不例外。通常可以发现病人在情绪紧张、激动或窘迫情况下,肢体震颤加重,而情绪平静时震颤减轻,精神因素可使病情恶化。本病病程很长,进行性加重,对病人精神上产生一定的压力。良好的心理护理,对于克服患者的悲观失望、焦急烦恼等消极情绪,树立正确生死观,向疾病作斗争,保持心态平衡很有意义。
2、本病在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的心理失衡。疾病早期,病人保持相当的劳动能力,生活能够自理,震颤也不显著,疾病又无何痛苦,病人可以不甚介意,泰然处之,心理变化不大。随着病情的发展,肢体震颤加重,动作迟缓而笨拙,表情淡漠、刻板而呈“面具脸”,语调单一、谈吐断续,使病人有自卑感,不愿到公共场合,回避人际交往,并感到孤独,病人可以产生焦急、忧虑等情绪。有些病人了解到本病的结局,也可产生恐惧或绝望心理。到疾病后期阶段,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可产生悲观失望或厌世轻生的心理。晚期到病人常有痴呆存在,可以淡化心理活动。
3、心理护理强调因人施护。要做好心理护理,要了解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其心理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科学知识和感情的融合,通过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朋友娓娓动听的语言来开启病人的心扉,并通过具体的关心、体贴、帮助等措施,从心理上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医-护-患关系,促进病人产生有利于稳定情绪,树立抗病信心的积极的心理活动。要做到这些,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讲究语言艺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深入细致,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和心理活动,掌握病人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要注意个体化,因人施护,可获得心理护理的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