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皮肤性病科 >性病科 >生殖器疱疹

如何确诊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现如今很多人都患上了,但是对疱疹不了解,也不知道在治疗之前进行检查。那么发现生殖器疱疹如何确诊?专家介绍生殖器疱疹主要是通过不洁性生活传染,发现自身出现生殖器疱疹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确诊。那么发现生殖器疱疹如何确诊?生殖器疱疹的检查方法是什么?下面权威专家详细介绍。

目录 生殖器疱疹患者日常如何护理这种疾病 如何确诊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的方法中抗病毒治疗 生殖器疱疹的症状 生殖器疱疹的饮食

1生殖器疱疹患者日常如何护理这种疾病

  生殖器疱疹的护理方法都有什么呢?

  对于生殖器疱疹的患者,专家建议在饮食上要认识到,必要的忌口是防止复发的必要条件,如常吃辛辣发物,抽烟饮酒都对康复不利,特别是饮酒可促使本病复发,加重本病的症状,造成严重的危害。

  所以,患病后一定不要饮酒,要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及牛奶、鸡蛋等。

  日常护理方面还要注意,要预防它的感染,特别是夏天,气温高,出汗多,加上局部的搔抓,很容易出现局部的感染,每天用清水清洗生殖器部位是必要的,当出现局部的感染后,要及时用消毒水清洗局部,常用3%硼酸水200mL外洗患部,也可用黄连素1片研末加入200mL沸开水中,待凉后清洗患部;

  另外要避免局部的搔抓,不可用刺激性太强的药品;三要注意患病后预防感冒、着凉、劳累,以减少复发;最后要特别提醒,治疗期间禁房事。

2如何确诊生殖器疱疹

  一、电镜检查:取水疱液或病变脑组织制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阳性率为50%,但hsv与其他疱疹病毒在形态上难以区分。免疫电镜检查较为特异。

  二、细胞学检查:从疱底或溃疡面刮取少量组织作涂片,wright-giemsa染色或papanicolaou染色,可检出hsv感染具特征性的多核巨细胞内的嗜酸性包涵体。

  三、细胞培养法:从水疱底部取材做组织培养分离病毒,为目前敏感、特异的检查方法,需时5天-10天。因其技术条件要求高,价格昂贵,目前尚不能普遍使用。

  四、血清学检查:主要用于检测抗hsv-1和抗hsv-2抗体,诊断hsv的原发性感染,进行hsv感染的血清流行性学调查。可采用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试验和放射免疫试验等法检测。

3生殖器疱疹的方法中抗病毒治疗

  1、无环鸟苷(阿昔洛韦片) 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抗HSV药物。病情严重者可静脉给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mg,每8小时1次,共5~7天。一般病人可口服,每次200mg,每日4~5次,共7~10天。严重者可静脉滴注,外用无环鸟苷软膏擦患处。

  2、三氮唑核苷 是一种鸟嘌呤核苷的类似物,有抗DNA和RNA病毒的作用,每天服800mg,共10天,能减轻疼痛和缩短病程。

  3、免疫刺激剂 口服左旋咪唑有一定的疗效,但有报告效果不太肯定,体外发现干扰素对HSV有抑制作用,临床治疗作用尚在研究中。

4生殖器疱疹的症状

  什么是生殖器疱疹的症状?生殖器疱疹首次发作时,生殖器、肛周等部位会有疼痛性溃疡,还可出现排尿疼痛和分泌物,有时会出现全身症状,比如发热、头痛、疲劳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潜伏期为2-20日,平均6日。患部先有烧灼感,表现为群集丘疹,可单簇或散在多簇,丘疹很快形成水疱,疱液中可有病毒。2-4日疱疹破裂形成糜烂或溃疡,伴有疼痛,随后结痂自愈,若未继发细菌感染,不留痕迹。好发部位为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口、尿道口、阴道、肛门周围、大腿或臀部,约90%累及宫颈。亦有原发疱疹仅累及宫颈,宫颈表面易破溃而产生大量排液。发病前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部分患者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病情平均2-3周缓慢消退,但愈后容易复发。

  2、复发性生殖器疱疹:首次复发多出现在原发性生殖器疱疹皮损消退后1-4个月内。发病前有局部烧灼感、针刺感或感觉异常,随后群簇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糜烂或浅溃疡。复发患者症状较轻,水疱和溃疡数量少,面积小,愈合时间短,病程7-10日,破损多在4-5日内愈合,较少累及宫颈,腹股沟淋巴结一般不肿大,无明显全身症状。

5生殖器疱疹的饮食

  生殖器疱疹患者应合理安排饮食,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吃或少吃腥辣食物,以促进病情康复。可以多吃以下食物:

  1、苦瓜。苦瓜内含奎宁,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之功。可用于治疗热毒、疖疮、痱子、疱疹等病症。

  3、韭菜。韭菜内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及钙、磷、铁、蛋白质、纤维素等,还有解毒祛湿的功效。

  2、番茄。番茄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苹果酸、柠檬酸,钙、磷、铁及番茄碱等物质,具有生津止咳、健胃消食、凉血平肝、清热等功效,其中的番茄碱有抑菌消炎、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