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瘤术后由于各种因素精神压力、心肾功能、肝、失血、药物副作用、营养缺乏等造成免疫系统、肠胃道消化系统等有一定损害作用,重者造成多脏器功能的损害甚至造成衰竭,所以术后人体需要得到良好的休息和营养搭配。那么,垂体腺瘤术后饮食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目录
1垂体瘤的治疗方法都有哪几种
1、药物治疗:仅对一部分脑垂体瘤有一定的效果,可不同程度缓解症状,但不能根本治愈,并且可能终生服药。由于药物并不能把瘤子消除,所以当停药后症状又会反复,而肿瘤也会继续增大。
2、垂体瘤的治疗方法哪种好?放射治疗:即放疗,垂体瘤的放射治疗常用的是伽玛马治疗,是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中适用于手术不彻底或可能复发的垂体腺瘤以及肿瘤直径小于3.0厘米的垂体瘤的方法。虽然放射治疗对垂体瘤有一定的疗效,但临床上对其剂量、疗效,以及对垂体功能低下,视交叉视神经、周围血管神经结构等的损害要进一步研究。
3、手术治疗:在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是效果最为明显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分为开颅手术、经蝶窦方法。垂体瘤开颅手术风险较大,效果一般,复发率较高,单纯切除者复发率可达60%,近年来临床上已经较少使用。而经蝶窦方法又分为传统经蝶入路与单鼻孔经蝶入路。效果最明显、治疗最安全的是单鼻孔经蝶入路法。
一般多为手术后的预防保健,具体如下:
1.心理安慰,垂体瘤属脑内良性肿瘤,手术效果好,痊愈后可参加正常工作。
2.加强营养,多食新鲜的、高蛋白质的食物,增强体质,使病后机体早日康复。
3.放疗时间一般在术后1个月左右,放疗期间少去公共场所,注意营养,定期测血象。
4.按医嘱服药,1年CT复查1次。
2垂体腺瘤术后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脑垂体瘤治疗饮食还可以采用一些食疗方案,如平时要注意多吃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B2的食品;同时,选用含磷脂高的食物以健脑,如蛋黄、鱼、虾、核桃、花生等;还要有意识地多选用如鸡蛋,动物的肝、肾、胡萝卜、菠菜、小米、大白菜、番茄、黄花菜、空心菜、枸杞等。
1、术前注意补充营养,宜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豆制品、瘦肉、鱼、绿色蔬菜等。
2、为保持大便通畅,请多食粗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芹菜、芝麻、香蕉等。
3、术后当日禁食,如无消化道出血、吞咽障碍等并发症,可进流质饮食
4、术后宜少食多餐,忌大口进食和用力咀嚼,餐前餐后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5、术后如出现尿崩症,宜进清淡饮食,注意补充水分,并监测电解质,以防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6、忌食烟酒、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和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
7、术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应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
8、少吃辛辣及油腻的食物,不宜吃鲇鱼。
9、术后饮食给予营养丰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脑垂体瘤的早期症状
1、视神经受压症状与体征:由于肿瘤生长在蝶鞍内,向上发展则压迫视交叉或视神经而造成视力、视却的改变,90%以上的病人都有视力减退,也可为单眼视力减退,甚至造成一目或双目失明。
2、促性腺激素亢进:促使其靶腺分泌性激素增多,男性初期可有性功能亢进,以后逐渐衰。女性则月经少,闭经,乳房发达,泌乳期可延长至停止哺乳后数年之久。
3、生长激素亢进:嗜酸性垂体腺瘤如发生在骨骺闭合前(成年前)表现为巨人症,发病在成年后则为肢端肥大症,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混合型。
4、垂体功能亢进:嗜酸性细胞能产生生长激素及催孔激素,嗜碱性细胞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表及促性腺激素等。
5、垂体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的程度与正常垂体腺细胞受压的程度有关。由于垂体前叶机能低下以致其所控制的内分泌腺萎缩,表现多方面的功能障碍。
6、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症状及体征:垂体腺内分泌功能很复杂,主要是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通过内分泌周围腺体控制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及性器官、性功能等生理活动的调节。已和垂体前叶有6种激素,即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质激素、催乳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及两种促性腺激素。垂体后叶含有抗利尿激素与催产素等,故垂体后叶受累可出现尿崩症。
7、嗜碱性细胞功能亢进:促甲状腺、促肾上腺及促性腺激素等均受影响,可产生柯兴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以脸、颈及躯干部更为明显,四肢相对瘦小,脸圆如满月,红润脂,常有痤疮,上背部也有脂肪沉着,皮肤非薄,伴紫纹,呈大理石样。
4垂体腺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无分泌功能腺瘤应与鞍区其他疾病相鉴别:
1.颅咽管瘤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于鞍上,可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压增高。蝶鞍改变为鞍背缩短、鞍底平坦,70%可见钙化斑。CT为鞍上囊性低密度区,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区,可有强化。MRI示鞍区囊性占位的信号,鞍内底部往往可见正常垂体。成人颅咽管瘤常见于鞍内,多为实质性,有时鉴别较难,需手术后才能确诊。
2.脑膜瘤 常有头痛、视力视野改变,但内分泌症状多不明显。蝶鞍一般正常大小,但鞍结节附近可见骨质增生。CT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I扫描T1W呈等信号,T2W呈高信号,增强后有时可见脑膜“尾征”。鞍内亦可见正常垂体。
3.异位松果体瘤 多见于儿童及青春期者,尿崩常为首发症状,有的可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路受损症状。蝶鞍多正常,CT为类圆形高密度灶,其内见有钙化点,有明显均匀增强;MRI扫描示垂体柄处实体性肿块。
4.视神经和下丘脑胶质瘤 前者多发生于儿童,为患侧失明及突眼,平片可见患侧视神经孔扩大,蝶鞍正常。后者有下丘脑受损症状和视野变化,MRI扫描可确定肿瘤范围。
5.脊索瘤 常位于颅底斜坡,可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多发性脑神经麻痹及视力视野改变,内分泌症状不明显。X线平片及CT均可显示斜坡区骨质破损和钙化,肿瘤密度不均匀。
6.皮样及上皮样囊肿 可有视力减退及视野改变,但双颞偏盲少见,其他脑神经损害症状轻微,垂体功能常无影响。X线偶见颅底骨质吸收,CT为低密度或混合密度病灶。
7.动脉瘤 可有视力视野及蝶鞍改变,但病史中常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症状多突然发生,有头痛、动眼神经麻痹等。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8.视交叉蛛网膜炎或囊肿 起病缓慢,视野变化不典型,蝶鞍无典型改变。无垂体功能减退症状。CT及MRI扫描可予鉴别。
9.Rathke囊肿 发生于垂体中间部,较少见。可引起垂体功能减退、蝶鞍扩大、视交叉受压等症状。与鞍内型颅咽管瘤和无分泌功能垂体腺瘤较难鉴别,需手术方能确诊。
10.空蝶鞍综合征 可有视路压迫症和轻度垂体功能低下,蝶鞍常球型扩大,脑池造影CT扫描发现造影剂进入蝶鞍的蛛网膜下腔。
11.垂体脓肿 可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内分泌低下症状。部分病人可找到感染源,体检有脑膜刺激症。但临床上常鉴别困难。
5垂体腺瘤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1.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1)鞍内并发症:包括颈内动脉损伤(占0.4%~1.4%),可引起假性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术后大血管痉挛、闭塞,及脑神经损伤(占0.4%~1.9%),尤以展神经损伤为多见。
(2)鞍上操作所致并发症:包括下丘脑、垂体柄、垂体损伤;视神经、视交叉及周围血管的损伤导致视力减退或失明(占0.4%~2.4%),后者也可由残余肿瘤出血、肿胀、鞍内填塞物过多等原因引起;鞍膈及蛛网膜损伤破裂发生脑脊液漏(占1.5%~4.2%,甚高达9%~15%),可引起气颅、脑膜炎(占0%~2%);其他尚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双额硬膜外血肿、癫痫等。
(3)经蝶入路及蝶窦内并发症:可有鼻中隔穿孔(3.3%~7.6%),上唇及牙齿麻木,鼻畸形,上颌骨、眶骨、筛骨等骨折,蝶窦炎(1%~4%)或脓肿,以及在蝶鞍前下壁两侧的蝶窦腔内损伤颈内动脉襻(动脉表面覆盖骨缺损,仅有黏膜者约占4%)和在蝶窦腔的上侧方(有视神经孔的下中壁骨缺损者)损伤视神经。
(4)内分泌症状:有10%~60%的患者可发生尿崩症,大多为短暂性,持续性者占0.5%~15%。术后垂体功能不足的发生为1%~10%,多为大腺瘤,且术前已有垂体功能低下者。
2.放疗后的并发症
(1)放射性坏死:一般发生的高峰期在放疗后1~3年,若放射剂量≤45Gy,其发生率仅0.4%。部位可涉及双侧额叶下内方、颞叶前内侧钩回、下丘脑及视交叉、第三脑室前壁等。临床表现为视力、视野症状加重,丘脑下部症状及头痛、恶心等。常可误为肿瘤复发。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给予大量维生素、能量合剂及替代性激素治疗。
(2)新生物形成:最常见为胶质瘤、脑膜瘤、纤维肉瘤,其发生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9~16倍,常在数年甚至10年以后发生。
(3)垂体功能低下:经8~10年随访,其发生率在13%~30%,甚至更高,表现为性腺、甲状腺和肾上腺轴的功能减退,需激素替代治疗。
(4)其他并发症:如肿瘤内出血或囊变、空蝶鞍综合征、视神经损害等,均以视力再度减退为特征,亦可误为肿瘤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