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内分泌科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不可少

糖尿病是由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血糖控制不好可引发心、脑、肾、眼、神经等多个脏器的并发症。专家提醒大家,糖尿病患者的定期检查不可少。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目录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不可少 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标准你知道多少 怎样才能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1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和体质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若双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二代中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双亲中只有一个患糖尿病,则子一代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少,且常常是隔代相传。据调查,2 型糖尿病患者遗传因素占90%以上。糖尿病孪生兄弟发病概率较高。

  《黄帝内经灵枢·五变篇》指出“五脏皆脆弱者善病消瘅(消渴)”。认为糖尿病发病与人的体质有关。以下4种人容易患糖尿病。即:胃阳亢盛,即平素食欲亢进,有便秘倾向的阳明人;少阳阳郁,即平素性格抑郁的少阳人;肝阳亢奋,即平素性急易怒的厥阴人;肾阳不足,即体形瘦长,思想活跃的少阴人。

  2.饮食与肥胖因素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与长期高糖、高脂肪饮食,体力活动少,身体肥胖有关。人若肥胖,脂肪在细胞积聚,降低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升高。中医认为:“饮食不节,醇酒厚味,肥美甘咸,过度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职,酿成内热,蕴结化燥,消谷耗津,发为消渴。”《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指出:“消渴是过食甘美肥厚所致。”“消瘅是肥贵人的常见病。”

  3.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因素 包括肠道病毒、柯萨奇B4 病毒、流行性腮腺炎、脑炎、心肌炎等都会破坏人的胰岛细胞,使人体免疫失控,引起胰岛B细胞功能减低,导致糖尿病。

  4.情绪与精神神经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大以及突然遭受心灵创伤等,会引起一系列胰岛素对抗激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中医也认为:情绪不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消耗津液,以致阴虚阳亢,引发消渴。

  5.酒色因素与化学药物 饮酒是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色欲过度则会伤人肾精。有人为提高性欲,滥服温燥壮阳药,以致机体紊乱,燥热内生,阴津亏损,引起消渴。酒、色对防治糖尿病都十分不利。另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利尿药、降压药、苯妥英钠、兴奋药等化学药物,引起葡萄糖的不耐受性,也会导致糖尿病。

  6.胰岛疾病 胰腺炎、胰腺瘤、胰腺全切除或半切除引起胰岛素相对不足而导致糖尿病。另外,腺垂体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系统病变和功能紊乱对抗胰岛素分泌,抵消胰岛素的作用,也可发生糖尿病。

  7.妊娠 妇女妊娠时,由于生理变化,身体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加,产生相对性胰岛素不足,可造成糖尿病。如果控制得法,则预后良好。

2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不可少

  据统计资料显示,约有80%的糖尿病人是死于糖尿病并发症,这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糖尿病患者除了经常性的监测指血糖外(血糖波动大者建议每天测血糖,并携带监测记录就诊),还应定期进行一些相关指标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尽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糖类的结合产物,它与血糖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抽血前2~3个月的血糖控制好坏的指标。

  2.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生化全套指标。

  生化全套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脂、尿酸等。肝脏与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服用药物需要肝脏代谢,而且有些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脂肪肝,因此要定期检测肝功能的指标。

  糖尿病病人较一般人群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这不仅与血糖的控制程度、高血压等因素有关,还与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脂质代谢异常可使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3.每年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以监测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程度,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则需按照肾内科专科医生的意见定期复诊。

  4.每年检查一次眼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引起失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糖尿病眼部最严重的并发症。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逐渐恶化,视力在不知不觉中下降,因此要定期检查眼底。一旦发生眼底出血,病情逆转将很困难。

  5.每年进行一次心、脑血管及肢体动脉的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脑血流图、血管超声等。

  据统计资料显示,约有80%的糖尿病人是死于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心梗、脑梗因预后较差一般能够引起患者的重视,所以大多数患者会定期于心内科、神经内科就诊完成心血管、脑血管的相关检查。

  但糖尿病足因起病较隐匿往往不能早期发现,常于足溃疡发生后才引起重视,此时的生活质量已开始降低,严重时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除心脑血管外,下肢动脉的病变也应及早筛查,及早干预。

3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1)内分泌疾病:诊断糖尿病(原发性)时,应除外下述内分泌疾病:

  ①肢端肥大症。因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拮抗胰岛素作用引起糖代谢紊乱,可出现垂体性糖尿病症状,故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糖耐量减低,或并发糖尿病。应与原发性糖尿病鉴别,典型肢端肥大症症状常有助于诊断。因为肢端肥大症的治疗效果不很理想,所以糖代谢恢复正常的机会亦较少。

  ②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过多使肝糖原分解增加,加速新陈代谢。此外,甲状腺素能提高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机体代谢亢进,葡萄糖的利用和氧化增加,肠道对糖类的吸收加速,加重了胰岛的负担而诱发糖尿病。

  (2)肝脏疾病:肝病患者糖代谢异常较多见,空腹血糖降低或正常,但葡萄糖耐量减低。这是因为肝脏储备糖原能力减弱,糖异生及胰岛功能降低。肝炎病毒累及胰岛β-细胞而诱发的糖尿病,大都是可逆的。本病有肝炎病史,同时作血磷检查,可以鉴别肝病或糖尿病所致的糖耐量减低。

  (3)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后期及尿毒症与一般消耗性疾病相似,可有轻度糖耐量减低。可能与本病引起电解质紊乱,细胞内缺钾,影响胰岛素释放,而致糖耐量异常。也可因肾小管对糖的重吸收功能障碍,而致肾性糖尿黄色小说。

  (4)肥胖症:肥胖者因体内肥大的脂肪细胞,使单位面积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目相对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力降低和不敏感,故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久之,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而致糖耐量减低。

  (5)急性应激状态:当患者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等应激情况下,易引起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可引起一时性高血糖或糖耐量降低,待应激因素消除后,血糖可以恢复正常。若高血糖或糖耐量异常持续时间较久者,则应考虑为糖尿病。

  (6)药物:某此药物可以影响糖耐量,但停药后可逐步恢复。

4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标准你知道多少

  一、以低钠高纤维素饮食为宜

  高钠饮食可增加血容量,诱发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糖尿病并发症。所以,糖尿病人应以低钠饮食为宜,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克以内。而可溶解的纤维素有利于改善脂肪、胆固醇和糖的代谢,并能减轻体重,可以适量多吃这类食物。

  二、限吃富含淀粉食品

  富含淀粉的食品(大米、白面、薯类、豆类、谷类),进入人体以后,主要分解为碳水化合物,它虽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但因其可直接转化为糖,因此必须限量。否则,病情将无法控制。糖尿病患者在忌食糖(白糖、红糖、葡萄糖、水果糖、麦芽糖、奶糖、巧克力、蜂蜜)、糖类制品(蜜饯、水果罐头、各种含糖饮料、含糖糕点、果酱、果脯)。因为这些食品可导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直接加重病情,干扰糖尿病的治疗。所以,必须禁止食用。

  三、限制脂肪类和蛋白质的摄入量

  糖尿病本身就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又因糖尿病易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必须严格限制动物内脏、蛋黄、鱼子、肥肉、鱿鱼、虾、蟹黄等多脂类和高胆固醇食品的摄入,以免加重脂质代谢紊乱,发生高脂血症。糖尿病易于合并糖尿病性肾病,而过量的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所以说,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应适量。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限制在每千克体重0.8克以内为宜。

  四、忌辛辣食物

  糖尿病患者多消谷善饥、烦渴多饮,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芥末、胡椒等性质温热,易耗伤阴液,加重燥热,故糖尿病患者应忌食这类调味品。

5怎样才能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首先需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终生治疗。糖尿病的确诊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应激源,患者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沉重的心理负担对患者的病情造成付面影响,一方面,过重的心理负担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降低、内分泌失调;另一方面,不良的情绪影响患者积极参与治疗,降低患者的依从性。

  其次,糖尿病患者需要明白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对于每位糖尿病患者,适当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患者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不可少的措施。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进行饮食控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然后,日常还需要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

  对于每位糖尿病患者,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和掌握个人基本情况,如文化层次、职业、年龄、社会地位、患者入院前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饮食、运动、作息、用药、血糖监测、心理状态等基本信息。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符合患者需求的教育计划,采取以教育方法为主,由责任护士负责健康教育的宣教内容。怎样才能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编制发放附有图片的健康教育小册子,采取口头教育或现场操作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住院全程教育。

  讲解糖尿病致病原因、发病原因、病程、转归、发病症状、诊断、治疗方法及患者自我监测方法、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等,使每位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治疗和转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较全面的理解。护理人员要向每位患者讲解糖尿病并发症对身体所造成的危害及其预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治疗、保健及预防重视程度,让患者能主动自觉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正确进行自我监测,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需要提高糖尿病患者对于降糖药的正确认识: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指导患者用药,提高患者对降糖药的认识,了解降糖药的适应症、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确保用药的疗效。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