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喝饮料会得糖尿病吗?现在有相当多的人将饮料当成水喝,尤其是学生,只追求口感,没有想过饮料是否会对健康不利。那么,常喝饮料会得糖尿病吗?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
目录
1糖尿病如何饮食
糖尿病人可吃的8种食物
番茄。美国糖尿病协会将番茄列入适合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超级食物。番茄富含铁元素、维生素C、E等,有一定的降血压、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酸奶。它富含钙质和益生菌,且热量较低,能控制饥饿感。不过,糖友应注意挑选没加糖分、果粒等的原味酸奶。
蔬菜沙拉。绿叶蔬菜富含镁元素,有助于调节血糖。将新鲜的莴苣、菠菜、豆瓣菜、生菜洗净切碎,加入少许橄榄油、醋和胡椒粉拌匀,就是一道不错的“抗糖餐”。
橄榄油。它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建议在凉拌或爆炒蔬菜时,加入少许橄榄油。
蘑菇。它营养丰富,却几乎没有碳水化合物,食用后不太会导致血糖上升,富含的钾元素还有助于控制血压,膳食纤维能预防心脏病。暴露于紫外线或阳光照射的蘑菇,还能生成维生素D,满足人体所需。
药草。迷迭香、小叶薄荷等所含的化合物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吃烤鸡时,不妨适量加点迷迭香,给番茄酱调味时可以加入小叶薄荷。
鱼肉。富含蛋白质的冷水鱼如鲑鱼、鲭鱼和金枪鱼,碳水化合物含量极少,而欧米伽3脂肪酸的含量却非常丰富,能降低人们患上心脏病的风险。
鸡蛋。它富含蛋白质和脂溶性维生素,不会引起血糖骤升。
那么,糖尿病人的日常饮食要如何安排呢?
糖尿病人的饮食饮食安排
主食:一顿一拳头。1克碳水化合物能提供4千卡热量,碳水化合物应占人体总热量摄入的55%。普通成人一天的主食(即碳水化合物)约为5~6两。每顿吃的淀粉类主食(如馒头、花卷、米饭等),一个拳头大小就够了。一天2~3个拳头的主食就差不多了。
蛋白质:一天一掌心。1克蛋白质能提供4千卡的热量,蛋白质应占人体总热量摄入的15%~20%。一个人每天摄入的蛋白质大约为每千克体重1克。如果你的体重有50千克,那么一天50克蛋白质差不多就够了。50克蛋白质如果换算成肉、蛋或者豆制品,大约相当于掌心大小、约为小指厚的一块。患者每天吃 50~100克的蛋白质即可满足一天所需,如牛羊肉、鸡肉、鸭肉、鱼肉等。
油脂:每天一指尖。1克脂肪能提供9千卡热量,脂肪应占人体总热量摄入的25%~30%。而我们一天所摄入的脂肪,除了来自于烹饪油,还包括大量的肉类、奶类甚至坚果类。因此,在烹饪时油就不能放太多,一般一个人一天的摄入量控制在一个大拇指尖(第一节)就够了。如果是三口之家,那就是全家一天摄入3个大拇指尖的量就够了。
瘦肉量:两指并拢量。切一块与食指厚度相同,与两指(食指和中指并拢)的长度、宽度相同的瘦肉,相当于50克的量,可满足一天需要。
蔬菜:一天1~2捧。两手一捧的青菜量大约有500克,每天进食500~1000克蔬菜可满足需要。当然此处所说的蔬菜是指低碳水化合物的绿叶蔬菜,如白菜、菠菜、卷心菜、豆芽等。但要注意的是,像土豆、山药、红薯、莲藕等根茎类蔬菜由于淀粉含量较高,应该按主食算,如果吃了这类蔬菜就要将其所含热量从主食中扣除;另外,果仁类(如花生米、核桃仁等)油脂含量很高,也不能按蔬菜对待。
水果:每天一个拳头。水果200g相当于1个拳头大小,一天需要的水果量一个拳头大小就够了。
酒:每次一个指节高度。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喝酒,如果一时难以戒掉,也要尽量少喝。最好选择红酒、啤酒等,高度烈性白酒应当禁饮。用标准的杯子作为参照,建议每次红酒的量以食指高度为准,啤酒的量则以中指高度为准。
2常喝加糖饮料会得糖尿病
一、常喝饮料会得糖尿病吗?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是不能吃糖的。这给很多人一种错觉:吃糖可以得糖尿病。实际上用严谨的话讲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吃糖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在谈到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时,也并没有把“吃糖”或“吃糖过多”作为糖尿病的诱因之一。
另一方面,少吃糖或不吃糖也不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卫生部2008年7月发布的《防治糖尿病宣传知识要点》中,也没有把“不吃糖”或“少吃糖”作为预防措施。但该文件有指出,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禁止含糖饮料”
二、饮料当水喝 小伙子糖尿病急性发作:
24岁的小王前几天在家中突然昏倒。医生检查发现,小王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之后确诊为Ⅱ型糖尿病。
小王家人告诉医生,小王从小就爱吃甜食,糖和巧克力从不离口,基本没喝过白开水,渴了就喝含糖饮料,饿了就吃糕点等高热量食物。夏天天热,小王一天至少要喝六七罐饮料。发病前一天晚上,小王喝了三大罐饮料还不解渴,又吃了大半个西瓜。
小王长得比较胖,170厘米的个子,体重有75公斤多。市李惠利医院内分泌科张广吾副主任医师说,像小王这样的体形,这样的饮食结构,在发病前血糖多半偏高,只是没去检查自己不知道。最近连续一段时间猛喝含糖饮料,从而诱发了糖尿病。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多喝些饮料多吃点水果,就会得糖尿病。这些新发的糖尿病患者发病前,都有血糖偏高、胰岛功能不全等糖尿病高危因素,不合理饮食是他们发病的诱因。
专家表示,糖尿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一旦得了就不可逆,要终身用药物控制。Ⅱ型糖尿病的症状有时不典型,会导致患者疏忽大意,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引起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平常的饮食及运动,宜饮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等无糖饮料,少饮含糖饮料,同时定期检测血糖。
医生提醒家长不要轻视孩子的饮食习惯,要教育孩子少喝碳酸饮料,少吃油腻油炸和甜味食品,并避免长时间上网,同时加强运动。如父母有一方患有糖尿病,尤应注意合理搭配孩子的饮食,让孩子加强锻炼,以避免发病。如果孩子出现多尿、口渴、体重下降、食欲增加,伴随虚弱无力、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诊。
三、预防糖尿病别喝果汁 要吃天然水果:
相关研究认为包括水果干在内的各种水果及果汁的摄取同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存在重大差异。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喝水果汁多的人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大,但用未加工的果实取代果汁,则有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效果。
该倾向在西梅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将一周三次的果汁(多种水果的混合果汁)以未加工的西梅来代替,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将就降低18%。
加州西梅协会营养师加内特·希克斯表示:“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糖分,除此之外,果汁中还剔除了水果中含有的膳食纤维。很多人都不知道将天然水果换成果汁并非单纯的替换,只是觉得果汁喝起来更方便,但这样却导致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增高。”
因此,在预防糖尿病时,相比喝果汁,吃同等量的天然水果或水果干都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还能补充更多的膳食纤维。
由此可见,日常的饮食习惯对预防糖尿病是很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少喝饮料了。
3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并发症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所并发的眼部疾病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它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毛细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五个基本病理过程,即:视网膜毛细血管微动脉瘤形成;血管渗透性增加;血管闭塞;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纤维血管膜收缩。
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损害,在早期只是视网膜上有小的血管瘤或出血,视力无明显变化;当出血较多,又有渗出甚至产生增殖性视网膜炎,此时视力会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失明和眼球萎缩。临床上,根据视网膜是否出现新生血管增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被分为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非增殖期和增殖期病变。
在非增殖期,患者视网膜会出现微血管瘤、出血斑、硬性渗出、棉絮斑等。由于血 - 视网膜屏障的破坏,血浆成分向视网膜组织渗漏,导致视网膜水肿,当水肿发生于黄斑部时,就会引起中心视力下降。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增殖的新生血管沿视网膜表面生长或进入玻璃体内形成增殖膜。当新生血管破裂时,可导致视网膜及玻璃体出血,增殖膜的收缩还可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往往不会引起重视,而一旦出现视力下降去医院就诊时,大多已处于病变的中后期,治疗效果已很差,甚至是不可治的状况。
因此,针对糖尿病眼底病变,要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一旦确诊为糖尿病患者,便要进行定期的眼底照相,以及时发现微血管瘤病变。若病变在非增殖期,血管瘤尚未破裂,此时用激光治疗,可有效防止视力的进一步恶化。
并发症二: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脏病变也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近年来,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 , 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也相应增加。糖尿病肾病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 , 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会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引起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严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临床上,将糖尿病性肾病分为五期,前两期基本并无明显症状,只能通过一些具体指标来发现,进入四期后,疾病就很难再受控制,以至于持续恶化到尿毒症的阶段。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干预十分重要,发现糖尿病以后,要经常筛查。糖尿病肾病最关键也是最早的一个症状就是微量蛋白尿,因此,对每个糖尿病患者,都要经常检测尿蛋白。
一旦发现已患有糖尿病肾病,就要及时干预。首先,应及时干预“可改变因素”,比如对于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另外,有很多药物对尿蛋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像现在公认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包括 ACEI、 ARB ,它们可有效控制尿蛋白,以延缓病情加重。
4糖尿病的危害是什么
1、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这是糖尿病的危害。
2、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这也是糖尿病的危害。
3、糖尿病的危害都有: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
4、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这是糖尿病的危害之一。
5预防糖尿病的7大神奇妙招
1.减轻5%的体重。
哪怕你非常肥胖,而且不锻炼,但只要体重减轻5%,患糖尿病的危险就会降低70%。
2.吃肉前喝两勺醋。
研究发现,吃大鱼大肉等高热量食物前喝两勺食醋,可大大降低血糖水平。如不习惯喝醋,最好饭前吃点放醋的凉拌菜。
3.每天走路35分钟。
芬兰研究发现,走路可让体内胰岛素得到最大效果利用。每周走路4小时,每天35分钟,可使糖尿病危险降低80%。
4.买食物选择高纤维品种。
有高纤维标志的食物,能确保其中至少含有5克粗纤维,可降低乳腺癌、糖尿并高血压及中风危险。
5.多喝咖啡。
每天6杯咖啡,糖尿病危险降低29%~54%;每天4~5杯,降低约29%;但每天1~3杯则几乎不起作用。
6.一周吃快餐不超过2次。
每周吃快餐2次以上,身体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一倍。
7.火腿香肠要少吃。
每周吃5次以上火腿或香肠,糖尿病危险会增加43%,罪魁祸首是加工肉食中的添加剂。专家建议,应偶尔吃肉,多吃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