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内分泌科 >糖尿病

糖尿病人可以吃猪肝吗

糖尿病的患者现在是越来越多了,很多糖尿病的病人由于对糖尿病认识不够所以老是想在短时间内要治好糖尿病,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起到反作用,我们要知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在治疗糖尿病上面我们需要有长期抗病的心理准备,当然糖尿病的患者也不必去害怕糖尿病。糖尿病人可以吃猪肝吗?你是糖尿病易发人群吗?一起来看下。

目录 你是糖尿病易发人群吗 糖尿病人可以吃猪肝吗 糖尿病患者的保健妙招 糖尿病患者运动保健 适合糖友的4种茶饮

1你是糖尿病易发人群吗

  一型糖尿病,也叫胰岛素依赖型,青少年或儿童期发病型糖尿病。它的特点是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一型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尿、口渴、经常感到饿、体重减轻、视力减退和疲乏,这些症状可突然出现。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一型糖尿病的病因,也很难预防它的发生。

  二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由于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糖尿病患者中有90%的属于二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体重超重和缺乏身体活动所致。症状可能与一型糖尿病相似,但往往症状不明显。所以,经常会在发病多年之后才诊断出来,这时候已经出现并发症。这类糖尿病绝大多数发生在成人,但现在也在儿童中发现。

  还有一种糖尿病叫做妊娠期糖尿病,症状和二型糖尿病差不多,通常都是通过产前筛查诊断出来的。

  中间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以及糖尿病被视为同一疾病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在较早阶段施以治疗可防止病程向后期发展,可以通过膳食、身体锻炼和生活方式管理。并不是所有糖耐量受损的病人都会出现空腹血糖受损,因此它被视为单独一类。此外,两种情况带来的后果也略有不同。空腹血糖受损(IFG)是空腹血液(或者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的一种情况,但低于糖尿病诊断临界值。糖耐量受损(IGT)属于口服75克葡萄糖后的2小时血液(或者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的一种情况,但低于糖尿病诊断临界值。病人通常没有症状,由于应病人要求作出检测或者由于病人被列入高危之列而获得诊断。

  高血糖在短期内可引起易渴、多尿、易饿及体重减轻方面的症状。但在较长时间内,可引起眼睛(导致失明)、肾脏(导致肾衰竭)及神经(导致阳痿和足部疾患/可能出现截肢)损伤。此外,还会增加心脏疾病、中风及腿部血流不畅的风险。心血管病造成的死亡占糖尿病患者死亡数的50-80%。

  调查研究发现,得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

  (1)糖尿病家族史。家里祖父母、父母辈里有得糖尿病的。

  (2)肥胖。体重超重、肥胖增加得2 型糖尿病的危险。

  (3)身体活动不足。身体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少的人与经常活动的人相比, 2型糖尿病的危险差2-6倍。

  (4)年龄越大越容易得2型糖尿病。

  (5)生命早期的营养状况。妊娠期糖尿病或IGT 可引起胎儿发育异常(巨大儿),其后代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6)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得2型糖尿病的危险。

  因此,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关键还是要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做起。管住嘴、迈开腿,是关键。

2糖尿病人可以吃猪肝吗

  糖尿病人可以吃猪肝吗

  《医药养生保健报》日常在实验报告中表明,二期糖尿病的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要比正常人的高17,59%,而猪肝中的血红素铁的含量非常丰富,因此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平常要少吃或者不吃猪肝,那么糖尿病患者日常的饮食还有哪些禁忌呢?

  研究中发现,除了猪肝,事实上一些常吃的动物的内脏,如鸡肝,鸭肝,再者一些猪血,鸭血等也都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因此专定建议糖尿病患者少吃或者不吃这些会加重机体氧化损伤,会促进自由基生成的食物,才更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恢复。

  同时报告中还指出,糖尿病患者日常除了传统上认为的要禁食糖份过高的食物外,日常也要注意减少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像动物皮,煎过的食物,烧烤,快餐食品都是属于油脂含量相对高的食物。

  很多人只知道糖尿病不能吃甜的,却不知道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也不宜过咸,过精,烹调饮菜时注意用植物性油脂就好,平时要做到定时定量的饮食,切不可一次性食用过多。

  一般认为,糖尿病患者日常还要控制米饭的食入量,,因为米饭中的糖份含量也是相当丰富的,多吃可能会加糖尿病的病情,再者一些碳水化合物,葡萄糖,等也都是糖尿病患者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的食物。

  中医认为,由于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会有阴虚内热的问题,所以平时就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因为刺激性的食物,也就是辛辣的食物,会有伤阴助火的问题,所以吃多了容易引起上火。

  会使血糖升高的食物糖尿病患者是一定不要吃的,由其是当空腹血》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的时候,对于很多糖份含量多的食物都是尽量不要吃的,巧克力,水果糖,白糖,冰糖,红糖,果酱,蛋糕,蜜饯等等这些糖尿病患者最好是不能多吃的,有意思的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在购买点心的时候都会特别注意其是否含糖,在这里要提醒一下在看点心是否有糖的时候,除了要看配料本身是否有含糖份,同时还要注意材料本身是否会有转化成糖份的分子。

  糖尿病病人平时最好不要喝酒,因为每克酒精产热约7千卡(294焦),如果糖尿病患者长期饮用的话,则会使得血清甘油的三脂升高,一些正在服用降糖药在喝酒之后会出现气短,呼吸不通等问题,而如果在空腹的时候喝的话,就会引起低血糖的问题,不利于身体健康。

3糖尿病患者的保健妙招

  1、吃饭先吃菜。吃饭前先来一道醋汁拌蔬菜。阿里森纳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2型糖友或糖尿病前期的人在吃碳水化合物之前,喝两勺醋,餐后血糖升幅会低些。这是因为,醋能减缓淀粉酶分泌,放慢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

  2、睡够觉。耶鲁大学访问了1709名男性,发现每晚睡不够6小时的人,血糖控制得最差。睡够8小时,则风险减半。

  3、做个“谷物达人”。小米、燕麦等都是极佳的全谷物食物,但成品全谷物食品你未必都认得出来。购买时应仔细看标签,如果不是标明“全麦、全小麦”等字样,说明含有其他成分。还要注意配方表,找出“隐形糖”,如玉米糖浆、果糖等。

  4、每天一杯茶。茶、咖啡等饮品含咖啡因,它能提高新陈代谢,还有助于机体抗氧化能力,帮助细胞吸收糖分。

  5、少吃快餐。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在15年间,访问了3000名18—30岁的人,发现每周吃快餐超过2次的人,体重至少长了6公斤。

  6、少吃红肉。英国伯明翰女性医院对3.7万名女性调查显示,相比每周吃红肉少于1次的人,每周至少吃5次红肉,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29%。研究人员指出,这都是胆固醇超标惹的祸。要避免这一危害,应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7、加点香料。德国研究人员给65名2型糖尿病患者,每餐饭加1克肉桂粉,持续4个月。最后发现,他们的血糖下降了10%。这可能是因为肉桂中的某些成分能刺激胰岛素受体,增强其功能。同时,这些成分还可以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

  8、每周运动4小时。芬兰一项调查发现,运动能激发胰岛细胞的活性。每周运动4小时,或每天运动35分钟的人,即使体重没有变化,其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下降80%。

  9、减轻压力。在压力状态下,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胃口也大开,血糖升高。清晨起床后做一会儿瑜伽、冥想,散会儿步,能为这一天营造好心情。接电话、开车、照顾孩子前,做3次缓慢的深呼吸,有助于放松身心。

  10、甩掉孤独。《糖尿病护理》杂志刊文指出,单身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是已婚、有孩子者的2.5倍。

4糖尿病患者运动保健

  1、开始步行,每天半小时,以后逐渐加大到每天一小时,可分早晚两次进行。

  2、走跑交替,步行和慢跑交替,常用于体力不足者。步行30秒后跑20秒交替进行,并逐渐缩短步行时间,延长慢跑时间。

  3、室内运动,适合于后期有多种合并症的患者,或身体比较虚弱者以及住院者。

  4、蹲下起立,开始时,每次做15-20 次,以后可增加至100次。

  5、仰卧起坐,开始时,每次做5个,以后逐渐增加至20-50个。

  6、床上运动,分别运动上、下肢,做抬起放下,左右分开等动作。对卧床患者较为适合。

  7、身体条件好患者,还可做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羽毛球、老年门球等活动。

5适合糖友的4种茶饮

  一、黄玉茶

  【材料】黄芪15g、鲜玉米须30g(干玉米须10g)

  【方法】将上述药材一起放入瓦锅内,中火烧沸,再用小火煮4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有益气利水、降糖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或糖尿病肾病脾胃气虚者,表现为面色萎黄无华、容易疲劳、乏力、水肿、尿蛋白日久不消等。

  二、番瓜绿茶

  【材料】番石榴干10g,苦瓜干10g,绿茶适量

  【方法】将上述茶料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盖严温浸2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有清热利湿、生津止渴、消脂减肥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燥热偏盛者,表现为烦渴多饮、口燥咽干、小便混浊、肥胖、血脂高等。该茶饮性寒凉,体质虚寒者慎用。

  三、山楂荷草茶

  【材料】山楂10g,荷叶10g,草决明15g

  【方法】将上述药材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盖严温浸2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消脂降压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胃热炽盛者,表现为消谷善饥、口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血脂高、高血压等。该茶饮性寒凉,体质虚寒者慎用;有泄泻或低血压者慎用。

  四、桑菊子茶

  【材料】桑椹子15g,菊花10g,枸杞子10g

  【方法】将上述药材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盖严温浸2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有养阴清热明目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患肝肾阴虚者,表现为头晕目眩、目干、耳鸣、口干唇燥、腰膝酸软、皮肤干燥、瘙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