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一种多发的眼病,但很多人不把它当回事,其实沙眼的危害是不可小视的。沙眼是由一种极微小的病原微生物——沙眼衣原体引起。大家都知道人的眼睛有上、下眼皮,像两扇大门一样能开能闭,保护着眼球,医学上称之为眼睑。那么如何预防沙眼的发生,下面来了解一下。
目录
1沙眼是如何传播的
沙眼病原微生物很容易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患沙眼者常有眼红和粘性分泌物,并且有时流鼻涕,分泌物中含有沙眼病原微生物,它很容易传播至手指、衣物、毛巾、洗脸用具和其他所接触的物品上,当人们紧密接触时,沙眼病原微生物很容易通过手指、衣物、物品的交互接触而传播;当苍蝇飞到眼睛上寻找水或食物时则把含有眼分泌物(含有沙眼病原微生物)从一个人携带至其他人。
以上情况均可造成重复感染,从而增加沙眼炎症的严重程度。可见,沙眼的传播与患者的卫生习惯、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营养状况、医疗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沙眼的几种症状如下:
1、角膜混浊
假如倒睫持续摩擦角膜,看起来本应清亮发白,这就叫做角膜混浊。
2、炎症滤泡
这是沙眼的第一症状,最为常见于儿童,有眼红、黏性物、眼痒、眼痛等不适感,眼睑结膜面(将眼睑翻过来看)有叫做滤泡的小白点。
3、沙眼性瘢痕
经过反复的感染可见第三个症状即眼睑的结膜面出现瘢痕体征眼睑结膜面看起来像白色条纹。
4、沙眼性剧烈炎症
当上眼睑结膜面严重红肿、炎症性增厚使血管模糊时,第二个症状沙眼性剧烈炎症就能够被确认。
5、沙眼性倒睫
当瘢痕引起眼睑内层增厚与眼睑形态改变时,它向下牵拉睫毛指向眼球,睫毛摩擦角膜,这叫做倒睫,即出现沙眼性倒睫。
2如何预防沙眼的发生
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1]结膜角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在眼科门诊患者中,8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沙眼。另据陕西省沙眼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沙眼患病率达22.2%。究其原因是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越来越频繁的大风扬尘天气更增加了人们感染沙眼的机会。
北方一些地区的大风天气让不少人感到眼部不适。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专家吴洁说,近期沙眼发病率较高,建议人们每天用流水对眼部进行认真清洗,可有效地预防沙眼的发生。
大多数沙眼患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只是眼部发痒,有轻微异物感并伴有少许流泪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一旦任其发展,或反复感染,将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最后导致失明,所以不能等闲视之。
3沙眼的危害
眼睑里面是一层光滑柔软的膜叫结膜,结膜是沙眼的发源地。沙眼病变早期可发生在上、下睑结膜面的内、外角处和眼睑及眼球的交界部分即穹窿部,严重的可波及全部睑结膜,表现为充血,血管模糊,有粗糙的乳头及大小不等的混浊的滤泡。
得了沙眼患者可自觉眼发痒、烧灼感、磨的慌、流泪等症状。患了沙眼可要认真对待。沙眼衣原体除侵犯结膜外,还常侵犯角膜,使角膜上出现很多新生血管,影响视力,甚至会引起溃疡。此期传染性大,应注意隔离。
沙眼可能会引起并发症。沙眼到了晚期,病变组织开始结瘢,可与上述活动期病变同时存在,但趋向逐渐痊愈,此期仍有传染性,但较活动期小。结瘢后出现的并发症与合并症有:
结瘢后,由于瘢痕组织的收缩,可以造成严重的眼睑内翻和倒睫。患者可以有明显的异物感,甚至会扎伤角膜影响视力。
由于沙眼衣原体侵犯角膜的结果,可有大量新生血管伸入角膜组织内,再加上睑内翻及倒睫的刺激,可引起角膜溃疡,如再遭受其他细菌等的继发感染,溃疡会迅速扩大,甚至引起穿孔,严重影响视力。
沙眼还可以引起泪囊炎,使眼角经常流脓,威胁着眼球的安全。
总之,沙眼的结局是可怕的,但只要我们重视起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可以治好的。
沙眼是一种传染病,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的,沙眼衣原体存在于分泌物中,被分泌物污染的手、毛巾、脸盆、手帕等都可以造成传染。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提倡一人一巾,毛巾不要挂在同一条绳上,每周二次消毒毛巾。不要用手揉眼等。
沙眼在早期只要得到很好的医治,是可以治好的。 早期沙眼主要是加强局部点药,常用的有磺胺类眼药水,利福平眼药水等,每日4~6次滴眼,晚上睡觉前可涂些眼药膏,严重的可配合手术治疗。晚期沙眼,主要是针对并发症,大部分病人需手术治疗。沙眼是一种慢性眼病,需坚持点药,否则不仅不能治好沙眼,反而会使沙眼衣原体产生耐药性。
4沙眼不是沙引起的
沙眼这个名词也许人们并不陌生,全世界约有3~6亿人口患沙眼。它曾是我国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虽然随着生活、医疗等条件的改善以及政府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沙眼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它在人群中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中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因而,人们不能放松警惕。
谁是沙眼的真凶?引起沙眼的罪魁祸首既不是风沙,也不是细菌,更不是病毒,沙眼衣原体才是它的“庐山真面目”。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患沙眼后,患者的睑结膜表面,尤其是上睑结膜,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砂粒,故名沙眼,中医称为粟疮。
沙眼为什么仍“青睐”儿童?沙眼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性同“红眼病”一样,是通过接触传播,一般是通过手的接触和水的传播。随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卫生状况的显著改善,已经能够对它进行有效的预防。但儿童和青少年常常由于不注意卫生或缺乏保健意识,如用脏手揉眼、同患病的小朋友或同学密切接触,共用毛巾、脸盆等等,仍易患病。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因眼部不适,痒感或干燥感而经常眨眼、搓眼,造成眼分泌物增多、睑结膜乳头形成、滤泡增生等急性发病过程,而后是慢性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出现并发症或后遗症。
对沙眼为什么不能掉以轻心?有人说,“中国人十有九沙,没什么可怕”、“沙眼只不过是一种结膜炎,是眼科的小病”,这些看法是不对的。沙眼虽然急性期愈合后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也不会影响视力,但若是反复感染,便有可能出现危害视力的后遗症和并发症,如睑内翻、倒睫、实质性结膜干燥症、角膜混浊、上睑下垂、慢性泪囊炎等。前三种后遗症,若严重发展均可造成失明,而后三者也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患者有时把普通的慢性结膜炎误认为是沙眼,这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首先,尽管一些慢性结膜炎很难治愈,但大多数并无严重并发症。而且最重要的是,慢性结膜炎不同于沙眼,它没有传染性。
如何防治沙眼?由于沙眼是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眼病,因此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接触传染源,改善及注意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等。这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教育和帮助孩子们做到这一点。如教育孩子不要与人共用毛巾、脸盆等;同患了沙眼的小朋友或同学相处时不要过于亲密;患了沙眼不要随便用手揉眼,等等。治疗上有局部点眼药水、全身用药及对后遗症和并发症的手术治疗。
用药治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确选药、规则用药,并持之以恒。在临床上经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坚持点眼药水,为什么总不见好呢?”这时首先要看选药是否正确。滴眼液有很多种,但治疗沙眼常用的有利福平、金霉素、磺胺类等滴眼液,或者四环素、红霉素、磺胺等眼膏。严重的或急性期的沙眼,除上述的眼局部用药外,还需全身应用抗生素。
还有的家长问道,“我的孩子选药是对的,但怎么滴了三个星期还不见好呢?”这就涉及到一个疗程的问题。用上述滴眼液治疗沙眼,每天点眼药水4~6次,一个疗程最少10~12周。而需全身用药者,一般疗程为3~4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疗程不够而影响疗效。尤其是儿童,更难做到坚持用药,这是造成沙眼不愈、加重,甚至传播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坚持用药,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旦中断,就会前功尽弃。
还有些家长喜欢一次给孩子滴很多眼药水,觉得滴得越多疗效越好,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人眼睛的结膜囊内一般只能存留1~2滴液体,滴得太多只能是浪费,更不会提高疗效。只要规则用药,一天滴眼4~6次,一次1~2滴,坚持10~12周,一定会收到满意的疗效。
5得了沙眼的妙招
沙眼是眼科常见的传染病,其并发症较严重,是眼科临床重点防治的眼病之一,没有年龄、性别的特异性。
治疗方法的选择
对该病的治疗,必须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轻症可局部点眼药治疗,重症则须去医院就治,配合内治或手术治疗。
1.外治
(1)可局部点滴15%—30%磺胺醋酰钠或0.05%-0.1%利福平眼药水,每日3—5次,坚持连续使用数月。
(2)局部点滴黄连西瓜霜眼药水。
(3)眼珠干燥者,可滴人工泪液或生理盐水。
2.偏方
(1)莴笋汁,点眼,每次4—5滴,每日3—4次。
(2)蕨菜60克、甘草30克,水煎,洗眼,每日3—4次。
(3)鱼腥草、小蓟各30克,水煎,洗眼,每日2—3次。
(4)薏苡仁30克、栀子15克、薄荷10克,水煎,洗眼,每日3次。
预防与护理
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提倡洗脸毛巾一人一条。患者的洗脸用具要与健康人分开使用,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洗脸用具,必须严格消毒后使用,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温馨提示: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毛巾、手帕要勤洗、晒干。
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本病病变过程早期结膜有浸润如乳头、滤泡增生,同时发生角膜血管翳;晚期由于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