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疼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很多人都会有腰疼的情况发生,都会有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吗?其实,这样的说法有点过分的绝对了。我们生活中会有很多疾病的发生,出现这样的疾病也是常事。但是,面对这样的疾病发生,一般还会有怎样的症状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原因
1、过度疲劳
腰椎过度的弯曲,腰椎屈曲的频度在一天的次数最高的可达3000-5000次。像这种过多的、反复的屈曲就是造成椎间盘病变的最常见的原因。
2、过大振动
主要是脊柱长时间的反复拉伸,比如说开车就是一个明显很好的例子,腰骶部的单一不变的频率和行车中坐椅的振动在同一个低频范围,所以造成了开车的时候腰椎很容易和汽车产生共振。而这样的共振意味着脊柱会不停的被压缩与拉伸,同时周围组织肌肉也会随之疲劳,严重影响腰椎间盘的新陈代谢的速度,会加速腰椎的退化、变形。
3、突然受力
致使的腰扭伤,正常人的腰椎间关系一般是富有弹性和韧性,它是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的,确切的说可承担450公斤的压力而没有损伤。但这些力量必须和缓地从正面压下,但是如果突然受力或在缺乏运动后突然用力,这样就会很容易突破它的承受极限,到最后会使腰扭伤。
4、长期受寒
我们的腰部是特别怕冷的。如果露腰,身体为了抵御寒气,腰背部的肌肉就会痉挛,小血管也随之收缩,使得局部血液循环不断地减少,会影响椎间盘的营养得不到及时的供应,椎间盘内压力升高,造成更多的伤害。
2腰疼就是腰椎间盘突出
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杰出症病人腰椎的前屈后伸活动与椎间盘杰出的程度密切相关。如纤维环未完全决裂,腰椎取前屈方位,后伸受限。
感受麻木:腰椎间盘杰出症的病人中,有一部分不会呈现下肢的疼痛,而仅呈现肢体的麻木感,这大都是因为椎间盘安排压榨神经的本体感受和触觉纤维引起的。而大腿外侧感受妨碍的缘由多为纤维环膨出或关节退变, 而并非因为椎间盘杰出。
腰部疼痛:腰痛是大多数本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少数病人只有腿痛而无腰痛,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患者一定会发生腰痛。还有一些患者先出现腰痛,一段时间后出现腿痛,同时腰痛自行减轻或消失,来就诊时仅主诉腿痛。
下肢放射痛:腰腿痛在外伤、劳累和受寒后容易发作,每次时间约2~3周,可以逐渐缓解。任何使腹压增加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大笑、喷嚏、抬举重物、慢性咳嗽等,都容易诱发腰腿痛,或使已发生的腰腿痛加重。
3腰椎间盘突出诊断鉴别
诊断
对典型病例的诊断,一般多无困难,尤其是在CT与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但对于非典型者,或是椎体型、中央型等病例,则易于误诊,应注意防止。
一、一般病例的诊断
1、详细的病史。
2、仔细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应包括神经系统检查。
3、腰部的一般症状。
4、特殊体征。
5、腰椎X线平片及其他拍片。
6、酌情选用磁共振、CT、超声波检查及肌电图检查等。
7、非不得已,一般不宜选用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因易将诊断引入歧途,原则上不采用。
二、特殊类型椎间盘突(脱)出症的诊断
1、中央型:临床上并非少见,但易与马尾处脊髓肿瘤相混淆。其诊断要点除前述各项外,主要依据以下特点:
具有马尾神经受累症状:包括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站立时及白天症状明显,卧床时及夜晚症状缓解(与脊髓肿瘤相反)。
腰椎穿刺:显示奎氏试验多属通畅或不完全性梗阻,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多正常(而肿瘤则多呈现完全性梗阻及蛋白含量增高等)。
MRI检查:一般多需行磁共振或CT检查,均有阳性发现。
2、椎体型(前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下述特点进行确诊:
临床症状:与腰椎间盘病(盘源性腰痛)相似,以腰背酸痛为主,垂直加压有加重感;一般无根性症状。
X线片显示典型所见:前缘型于侧位X线片上见椎体前缘有一三角形骨块;正中型则显示Schmorl结节样改变。
CT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本型的确诊,应常规检查。
3、高位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指腰3以上椎节,即腰1~2和腰2~3者,其发生率约占全部病例的1%~3%。对其诊断主要依据:
高位腰脊神经根受累症状:包括股四头肌无力、萎缩,大腿前方(达膝部)疼痛、麻木以及膝跳反射障碍等,在所有病例中,此组症状约占60%~80%。
腰部症状:80%以上病例出现腰部症状,并于相应椎节的棘突处有叩击痛及传导痛。半数以上病例于椎旁有压痛。
截瘫症状:少见,约10%的病例可突然发生下肢截瘫症状。因其后果严重,必须重视。
坐骨神经症状:约20%的病例出现,主要因腰3~4椎节的脊神经受波及所致。
其他:一般多按常规行磁共振或CT检查进行确诊,并应注意与脊髓肿瘤的鉴别。
4、腰椎椎间盘病(盘源性腰痛):近年来发现其并非少见,好发于腰椎椎管矢状径较宽的病例,其病理特点是椎节退变严重,具有损伤性关节炎的特征,但少有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腰痛:又称为椎间盘源性腰痛,一般不伴有下肢坐骨神经症状,其机制系椎节退变后对局部窦椎神经的刺激与压迫所致,病理性代谢产物亦参与其中。碎裂、后突的髓核可随着腰部活动而使症状加剧,尤其是过度前屈和仰伸时;垂直加压试验可使疼痛加剧。
腰椎不稳:在动力性腰椎X线平片上可清晰地显示腰椎椎节的梯形变,并在临床上表现为腰部活动受限,但却少有下肢神经症状。
影像学检查:主要显示腰椎椎节损伤性关节炎特征,尤以CT及MRI检查更为明显。早期MRI-T2加权像显示后纤维环有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但其椎管矢状径大多较宽,少有根性受压征。
好发椎节:以腰4~5椎节最为多见,其次为腰5~骶1,腰3~4以上甚为少见。
其他:指对多椎节椎间盘突出、最外侧型突出及青少年或高龄椎间盘突出等临床较少见者,如能注意检查,并按常规行磁共振等特殊检查,一般均可确诊。
三、定位诊断 通过病史与细致的体检不仅能作出腰椎间盘突(脱)出症的诊断,而且基本上能够作出定位诊断。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神经根在受突出椎间盘组织压迫下所产生的特有的定位症状和体征。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腰4~5或腰5~骶1椎间隙,压迫腰5或骶1神经根,主要产生坐骨神经痛的各种症状;另有1%~2%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3~4椎间隙,压迫腰4神经根,可出现股神经痛症状。
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根性痛的性质、特点、部位及影响因素等与其他相似疾患进行鉴别。如此,则不至于将诊断引入歧途。当然,对个别特殊类型者,再另作辨认。有关根性痛、干性痛与丛性痛三者的鉴别:
1、屈颈试验阳性,可能是椎管内病变。
2、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及叩痛,以椎管内病变多见。
3、以环跳穴压痛为主而不伴有腰部及股神经压痛者,多为坐骨神经出口狭窄症。
4、下腰部叩诊有舒适感的女性,多为妇科疾患。
5、股神经出口部压痛,以盆腔内病变居多。
以上数项可在短短数分钟内完成,加上感觉区测试、足底麻木区判定以及膝、踝反射检查等,一般均可在10min内结束,并为三者的鉴别提供依据,其可信率在90%以上。再辅以肛门指诊、妇科会诊、X线摄片、各种化验及治疗试验等,一般不难鉴别。对下腰部症状明显并伴有锥体束征阳性者,应考虑为颈腰综合征。
掌握三者的鉴别是对每位矫形外科和神经科医师的基本要求,均需重视。否则,盲目依靠高、精、尖等现代技术,势必反使诊断工作复杂化,此在临床上不乏先例。
4腰椎间盘突出的危害是什么
1、腰腰椎间盘突出会累计到坐骨神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坐骨神经痛,现在随着CT的普及,发现坐骨神经痛其实大多数就是由于腰腰椎间盘突出后压迫所致。坐骨神经主要是来自腰4-5和骶1-3神经根,相对比较粗大。当坐骨神经累计后往往会出现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等的皮肤感觉异常。
2、腰腰椎间盘突出后会导致股神经受压迫。股神经主要来自腰2-4脊神经,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表现为腹股沟和大腿前面的疼痛不适或感觉异常。
3、闭孔神经的受累。闭孔神经由腰2-4脊神经,从腰大肌走出后进入小骨盆内。临床上当腰腰椎间盘突出侵害到闭孔神经后,主要可变现为臀部深层等部位的疼痛或麻木。
4、腰椎间盘突出可导致腰部胀痛,坐骨神经放射痛,下肢麻木胀痛,感觉减退或疼痛过敏,肌肉萎缩,患腿变细,行走困难等,严重时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瘫痪,长期卧床不起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和劳动能力丧失。
5、突出物还可以压迫椎管内的静脉丛,使静脉回流受阻;硬膜外脂肪因受压而减少,或因缺血、缺氧及渗出液刺激而产生炎症反应,有时可见神经根周围水肿或粘连,可以说无菌性炎症是引发腰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6、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很常见的脊椎骨关节的不正常位置的改变,由于学术界对其的理论研究的极其精细,而对人们造成一些不正确的误导,无论是错位、移位、膨出、突出等等,充其量不过就是暂时的错位。
5腰间盘突出的几个时期
(1)突出前期:此期髓核因退变和损伤可变成碎块状物,或呈瘢痕样结缔组织,变性的纤维环可变薄变软而产生裂隙。
(2)突出期:当椎间盘承受压力增加时,退变髓核可从纤维环薄弱处或破裂处突出,
可有五种类型:
①纤维环环状膨出,膨出在相邻椎骨后缘之间,纤维环完整,可不引起临床症状;
②纤维环局限性膨出,纤维环局限性隆起,但纤维环完整,可产生临床症状;
③椎间盘突出,突出的髓核为很薄的纤维环所约束,可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
④椎间盘脱出,突出的髓核穿过完全破裂的纤维环,位于后纵韧带之下,髓核可位于神经根上、下方,或椎管前方正中处。
⑤游离型椎间盘,髓核穿过完全破裂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甚至位于硬膜内网膜下腔,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
(3)突出晚期:
椎间盘突出物纤维化或钙化。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皱缩,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硬化,形成骨赘。神经根损害,长期压迫可导致神经根发生粘连、变性和萎缩。黄韧带肥厚,为继发性病变,可导致椎管狭窄。椎间关节退变与增生,因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代偿性负荷增大,可发生关节炎、增生等改变。继发性椎管狭窄,因以上改变可发生获得性椎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