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饮食中增加蛋白质(但不能是红肉)可以降低中风风险。科学家考察了25万多人参与的7个前瞻性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发现在排除多项中风风险因素和其他营养因素以后,蛋白质摄入量最高的人群发生中风的风险比摄入量最低的人群低20%。常吃高蛋白食物可以降低中风风险,我们一起看看吧。
目录
1中风发生的征兆有哪些
1.视觉异常
①一过性黑蒙:即突然眼前发黑,视物不清,但数秒钟后可恢复。这是因颅内血流量减少,微小血栓通过视网膜动脉引起的。因为眼动脉是颈动脉的第一条分支,对颈动脉硬化、狭窄、缺血最敏感,所以,黑蒙可以看作脑卒中的最早预警信号。
②短暂性视力障碍: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呈阵发性发作,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这是视网膜中心动脉或分支动脉因脑血流量减少引起闭塞的结果,但尚未出现脑神经征象,可视为较早期脑卒中预警信号。
2.语言障碍
说话吐字不清,有时出现口吃,甚至不会说话,是脑卒中发作前常见症状之一,主要因为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
3.感觉异常
①麻木:一侧面、舌、唇或/和肢体麻木,有时可伴有耳鸣、听力减退或有视物旋转感。
②眩晕: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摇晃不定、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这种情况往往与眼睛看到双重物像(复视)、耳鸣一起出现,其原因是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影响了平衡器官小脑。
4.运动障碍
①偏身或单侧肢体无力或笨拙:一侧面部、上下肢力量减弱、不受支配,口角歪斜、流涎,胳膊抬举困难,手中拿的物品忽然掉落,走路时一只脚拖地甚至不能站立行走等。
②扭颈手麻征:常发生于头转向一侧刮胡须时,突感手指无力,有的患者还伴有言语不清,1~2分钟后恢复。主要原因为转头时,使已经硬化的颈动脉扭曲,从而加重了动脉狭窄。
③猝倒:双腿突然丧失力量而猝然倒地。
很多时候,中风发生前会产生一些征兆,譬如反复出现瞬间眩晕、肢体麻木或者眼前突然发黑等等现象,当发生产生这些症状时则应当及时到医院去就诊,否则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并且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期想康复是极为困难的,一般发病后几个小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应当把握好。
2常吃高蛋白食物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eur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高蛋白饮食的人们,尤其是摄入鱼类过多的个体往往患中风的风险较低,而导致中风风险降低的蛋白质的量也是适度的,平均每天20g左右;另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才能够确定本文研究的结果。
文章中研究者对揭示饮食中蛋白质和中风风险的一些可用研究进行了大型的综合分析,其中7项研究涉及对254,489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跟踪研究;总的来讲,相比低蛋白饮食的个体来讲,高蛋白饮食个体患中风的风险降低了20%,而且其它因素也有可能影响中风的风险,比如吸烟以及高胆固醇;而每天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20g,其中风风险会降低26%。
研究者Liu说道,如果每位个体的蛋白质摄入水平都维持在20g/天,那么全球每年因中风死亡的个体就会减少140万人,而且这也将大大降低因中风而导致的个体残疾;这项分析报告并不支持增加红肉的摄入量,因为这和中风风险的增加直接相关;其中有两项研究在日本进行,研究者表示,相比西方个体来讲食用红肉越少,其患中风的风险就越低。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中风风险或许可以通过降低红肉的摄入以及增加其它饮食来源的蛋白质的摄入来降低;而且动物性蛋白质降低中风风险的程度要比植物性蛋白质降低中风风险强一些;蛋白质对于降低血压也很关键,其在降低中风风险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3中风的诊断原则和诊断注意要点介绍
中风的诊断原则是症状为主,影像学检查为辅。中老年,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抽烟、饮酒者,一旦出现突发半边肢体麻木、无力,一眼失明或复视,口齿不清,走路不稳,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为尽快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疑似小中风患者应选择去设有神经内科的医院就诊。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诊断小中风的最重要依据并不是影像学检查结果,而是临床症状。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就不能妄下诊断。随着CT检查的日益普及,不是小中风而被误诊为小中风的患者不在少数。
临床发现部分老年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仅因为偶尔做了次头颅CT,发现脑内有腔隙性梗死灶,而被一些医生错误地戴上了小中风的帽子。其实70岁以上老年如果做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脑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腔隙性梗死灶,并不意味着患了小中风。
部分老年患者因持续头昏、头晕或头痛多日去就诊,做CT或磁共振检查,提示有多发腔隙性梗死,也被诊断为小中风。如果医生能够仔细询问病史,便会发现这些患者的症状与小中风的症状有很大区别,多发腔隙性梗死并非导致其持续头痛、头晕的真正病因。
中风诊断注意事项
中风的诊断主要根据详细的病史和快而准确的体格检查。在临床鉴别有困难时,针对病情还需要作脑脊液检查、CT扫描和脑血管造影等。一般而言,中风的诊断要注意五个方面:
一是要探查患者病因,明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中风。
二是要确定中风的性质,究竟是出血还是缺血。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方法不同,必须辨别清楚。
三是要估计中风的程度。短暂性脑供血不足能在24小时内缓解消失;可逆性中风症状超过24小时,并继续发展直至数天,但也可以恢复;完全性中风则较严重,恢复缓慢,甚至难以恢复。
四是全面鉴别。主要是搞清楚是不是中风。很多疾病与中风相似,有时不容易区别。这就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认真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必要时要进行腰穿刺及脑CT扫描以明确诊断。
五是病灶的部位。要明确脑内什么部位中风,大脑半球、小脑、脑干不同部位中风表现不同:大脑半球中风,病灶的对侧发生面舌瘫,肢体偏瘫与偏盲;小脑中风表现为站立不稳,动作不协调,眼球震颤闪动等;脑干中风主要是交叉瘫痪,病灶同侧嘴舌歪斜,对侧肢体偏瘫,感觉减退。
4治疗中风的具体方式都有哪些
1、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对急性期及恢复期中风病人的病情改善以及后遗症期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急性期中风患者可采用醒脑开窍法,促进昏迷、昏睡病人苏醒,改善头痛、头晕症状;中风急性期后辩证选穴,通过针刺以改善其偏瘫、失语、饮水呛咳、感觉缺失等功能障碍。常用穴位有百会、四神聪、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太冲、足三里、后溪、阳陵泉、三阴交、廉泉、哑门、金津、玉液等。
2、药物治疗:
临床治疗中风的西药有拜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脑活素片、弥可保等,都是疗效比较可靠,有治疗针对性的用药,其中阿司匹林是防治中风的基础用药,对防止中风复发有一定疗效,但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显示有47%的中风患者存在用药抵抗,即使是阿司匹林肠溶片,也会对胃肠造成负担和影响,有各种出血倾向的患者,更应禁止使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须在医生指导下针对自身情况和病症特征选择用药。
3、康复治疗:
帮助中风患者进行基本的肌能康复治疗,如有需要,作业治疗师还需要扮演一定的生活角色鼓励患者的求生意志。如病人本人是一位家庭主妇,治疗师会提供一些中风病人能力范围可做到的家务训练如清洁、煮饭等工序。对适逢就业年龄的病人,治疗师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返回原来工作。为此,治疗师会分析病人的工作程序,评估中风病人的工作能力,亦会提供模拟工作训练,例如文员工作、打字、桌面排版、木工、机器操作等。若中风病人无能力返回原来工作岗位,治疗师亦会帮助他探索其他工作出路,并转介其他有关机构,如展能就业科、职业训练中心等以作跟踪服务。
5需要对中风患者做哪些康复训练
1、按摩与被动锻炼: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中风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中风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2、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对中风患者可常做一些扶物站立或身体向左右移动的活动,上下蹲、原地踏步等。锻炼时,应该使患肢负重,这样能更好的锻炼,但是不可锻炼过度。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3、加强功能锻炼,达到生活自理:
在中风患者自己能行走后,走路时把腿太高,经常在斜坡上行走或上下楼梯等,并且加长锻炼的距离;如果下肢恢复的较好的人,可以进行小跑锻炼。对于上肢的锻炼方法是,自己梳头、穿鞋子、洗脸等。如果可以的话,打太极也是不错的。这样中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自理了。
4、手功能的训练:
对中风患者的手进行抓握、捏、拿等相关训练。手指关节屈曲伸直式,第一步,中风患者仰卧或坐位,操作者手握患肢手指背侧,掌心对第2-5患指端,做屈曲运动。第二步,操作者手握患肢手指背侧,揉指,缓慢做伸直运动。第三步操作者一手握腕关节,另一手揉捏各患指,最后活动各指关节,对中风病情的恢复很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