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怀孕就成了家里的“保护动物”,什么都不用干,每天就补充营养,其实补的营养多了,就容易导致血糖的升高,对胎儿也是有影响的,如果超过度的话,就会导致妊娠糖尿病的产生,那么哪些孕妇容易患上妊娠糖尿病?下面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一下。
目录
1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什么
1、尿糖测定
尿糖阳性者不要仅考虑妊娠期生理性糖尿,应进一步做空腹血糖检查及糖筛查试验。
2、空腹血糖测定
两次或两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3、糖筛查测定
建议在妊娠24-28周进行GDM筛查,50g葡萄糖粉溶于200ml水中,5分钟内服完,其后1小时血糖值≥7.8mmol/L为糖筛查阳性,应检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异常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者再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4、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多采用75g糖耐量试验。指空腹12小时后,口服葡萄糖75g,其正常上限为:
空腹5.6mmol/L,
1小时10.3mmol/L,
2小时8.6mmo1/L,
3小时6.7mmol/L。
其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仅1项高于正常值,诊断为糖耐量异常。
2哪些孕妇容易患上妊娠糖尿病
想要健康的宝宝,就需要劳逸结合,不能光吃不动,也不可能光动不吃,适当的补充营养是好的,但是要把握度,超过了迟度了就会引发疾病,哪些孕妇容易患上妊娠糖尿病呢?我们专家给您介这些人群:
1、年龄超过30岁的高龄孕妇。
2、肥胖,妊娠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
3、直系亲属中已出现过妊娠糖尿病病人的孕妇。
4、直系亲属中有人得糖尿病的孕妇。
5、生育过巨大胎儿(体重大于8斤)的孕妇。
3妊娠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有哪些
1、易导致胎宝宝死亡
研究认为,胎儿的死亡率增高主要与孕妇的血糖水平升高有关。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若能严格地控制血糖,并在妊娠的晚期加强对胎儿的监测,是可以降低胎儿死亡率的。
2、易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所孕育的胎儿容易出现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畸形,如脊柱裂、脑积水、先天性、肛门闭锁等。
3、易形成巨大胎儿
妊娠期糖尿病多发生在妊娠的中晚期,此时胎儿的器官已经形成,因此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可导致其过度发育,从而形成巨大胎儿。
4妊娠糖尿病患者有哪几种常见的症状
一、呕吐:
妊娠糖尿病的呕吐可以成为剧吐,即严重的恶心、呕吐加重,甚至会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二、常饥饿感:
孕妇是一个人的嘴巴,两个人的饭量,所以本来就很容易感到饥饿。因此这个症状很容易被妊娠糖尿病患者忽视。
三、体重变轻:
虽然吃了很多营养丰富的食物,但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食物中葡萄糖未被充分利用即被排泄掉了,而由脂肪供应热能,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于是体内糖类、蛋白质及脂肪均大量消耗,致使妊娠糖尿病患者体质差、体重轻。
四、疲乏无力:
这是因为吃进的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而且分解代谢又增快,妊娠糖尿病患者体力得不到补充的缘故。
五、易感染:
由于葡萄糖的异常代谢加速,引起血液中、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增加,妊娠糖尿病易发生真菌感染。
六、常头晕: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发生血糖低的症状。有的妊娠糖尿病孕妇会头晕,甚至晕倒。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去医院验血糖了。
七、常口渴:
当孕妇时不时就口渴,而且是没有理由的。那孕妇就要开始仔细观察有没有别的妊娠糖尿病的症状的出现。
八、尿频:
因为口渴导致妊娠糖尿病患者饮水量的增多,所以上厕所的次数自然也会跟着增加。
5不同时期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是什么
一、妊娠糖尿病患者分娩期的护理:提供常规产科护理外,还应陪伴妊娠糖尿病患者分娩,提供心理支持,鼓励妊娠糖尿病患者进食,保证热量供应,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促进产程进展。严密监测产程进展和胎儿情况,若胎心异常或CST出现晚期减速,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助产器械准备和新生儿急救准备。妊娠糖尿病孕妇孕周已接近足月,并伴有其他合并症,需终止妊娠,应按医嘱对剖宫产孕妇术前注射地塞米松,以促进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促进胎肺成熟,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监测血糖、尿糖动态,预防低血糖。预防产后出血,注射宫缩剂如催产素或麦角新碱。产后注意及时按医嘱调整胰岛素用量。
二、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的护理:入高危门诊,按期检查,产、内科共同监护。重视尿糖、尿酮体、B超和宫底高度监测等,及早发现胎儿畸形和巨大儿。指导妊娠糖尿病孕妇自查尿糖。向孕妇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和控制血糖方法与母儿预后,减少她们的焦虑情绪。饮食控制,控制热卡,按125kJ/kg(30kcal/kg)计算,每日蛋白质100g,碳水化合物150~250g,脂肪lg/kg,补充维生素、钙、铁,多吃蔬菜和豆制品。妊娠糖尿病患者应适量运动,缓步行走或同等量活动,如上臂运动,每次20分钟,运动注意个体化。胎儿监护,加强高危孕妇的管理。预防感染,向孕妇讲解妊娠糖尿病病人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易感部位并落实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