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肾内科

水中毒是怎么回事

“水中毒”的发生是由于人体肾脏的持续最大利尿速度是每分钟16毫升,一旦摄取水分的速度超过了这个标准,过剩的水分会使细胞膨胀,引起脱水低钠症,一般会导致头晕眼花、呕吐、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痉挛、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水中毒发生较少,仅在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或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机体摄入水分过多或接受过多的静脉输液,才造成水在体内蓄积,导致水中毒。那么,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下关于水中毒的相关问题吧。

目录 水中毒是怎么回事 水中毒的症状体征 水中毒的病因 水中毒的治疗方法 水中毒和钠水潴留有什么区别

1水中毒是怎么回事

  专家介绍,过量饮用却会导致人体盐分过度流失,一些水分会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开始会出现头昏眼花、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痉挛、意识障碍和昏迷,即水中毒。因此,有些女孩子想靠大量喝水来减肥的方法是很危险的。

  据介绍,人们常认为水中毒只在意外溺水事件中出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发生,只是程度较轻、未引起重视而已。特别是夏季旅途中,人们往往玩得忘乎所以、汗流浃背,体内钠盐等电解质流失的概率很高,如果此时大量饮用淡水而未补足盐分,就会出现头晕眼花、呕吐、乏力、四肢肌肉疼痛等轻度水中毒症状。

  专家提醒,要避免水中毒,必须掌握好喝水的技巧。一要及时补充盐分。适当地喝一些淡盐水,以补充人体大量排出的汗液带走的无机盐。据介绍,在500毫升饮用水里加上1克盐,适时饮用。这样既可补充机体需要,同时也可防电解质紊乱。二要喝水少量多次。口渴时不能一次猛喝,应分多次喝,且每次饮用量少,以利于人体吸收。每次以100毫升至150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半个小时。三要避免喝“冰”水。夏季气温高,人的体温也较高,喝下大量冷饮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最好不要喝5摄氏度以下的饮品。专家建议,喝10摄氏度左右的淡盐水比较科学。这样既可降温解渴,又不伤及肠胃,还能及时补充人体需要的盐分。

2水中毒的症状体征

  正常人水的平衡主要由抗利尿激素和肾脏的排水功能调节,当机体失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多,肾脏对水的重吸收活动增强,尿量减少,从而保留了体内的水分,反之,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弱,使体内多余的水从尿液排出,肾脏生成的尿液被运送到膀胱,当膀胱尿量充盈到一定程度时 (400~500 ml) ,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通过一系列神经反射完成排尿过程,当以上调节机制失常时,大量饮清水或输入大量5 %葡萄糖液后,细胞外液量急剧增加,呈稀释性低钠血症,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水分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水肿,尤其是脑细胞水肿从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一般血清钠低于125 mmolPL 时出现恶心,不适,低于120 mmolPL 时则出现抽搐,意识障碍,昏迷等,短期内大量饮清水(原发性饮水过多) 导致水中毒临床少见,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此患者发生水中毒,可能与老年人对水,盐代谢调节能力减低及对膀胱充盈不敏感,排尿感下降有关。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一般多可诊断,由于血液稀释,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和血浆蛋白量均有降低,血清钠,氯测定也降低。

3水中毒的病因

  1.抗利尿激素(ADH)泌过多

  可见于恐惧、失血、休克、急性感染(如肺炎、中毒性痢疾等)、应用止痛剂(如吗啡、哌替啶),或疼痛、手术等应激刺激。手术后ADH分泌增多的时间通常持续12~36小时,或更长。在此情况下过多输入葡萄糖等不含电解质的溶液,就容易发生水中毒。此外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晚期发生部液性水肿的患者也可以通过压力感受器的刺激使ADH分泌增多,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也可有ADH的异常释放。

  2.肾功能障碍

  急性肾衰竭的少尿无尿期,肾脏的稀释和浓缩功能都发生障碍,此时水分摄入过多,容易发生水中毒。此外,任何原因使肾血流量不足或肾小球血液灌注量严重减少,过多的水分不能排出,在合并低渗性的情况下,水中毒容易发生。

  3.水钠代谢紊乱

  重度缺钠(低钠血症)或低渗性脱水的患者,细胞外液已处于低渗状态,机体通过代偿,肾小管对水、钠的回吸收已经增加,此时过多的水分摄入,可以发生水中毒。甚至有入提出在高渗性脱水时,由于有细胞脱水,如快速、大量输入无盐的液体,有时亦可发生水中毒。

  4.排水功能不足

  在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因肾脏排水功能急剧降低,如果入水量不加限制,则可引起水在体内潴留;严重心力衰竭或肝硬变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和肾血流量减少,肾脏排水也明显减少,若增加水负荷亦易引起水中毒。

  5.低渗性脱水

  晚期由于胞外液低渗,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可造成细胞内水肿,如此时输入大量水分就可引起水中毒。

4水中毒的治疗方法

  预防重于治疗。对肾功能不全和容易发生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的情况者,应严格掌握入水量,以预防水中毒的发生。一旦发生水中毒,轻度病员,停止摄入水分,机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后,可自行恢复。对严重水中毒患者,立即禁水外,应采用利尿剂加强水分的排出。一般采用渗透性利尿剂,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0.2L,静脉快速滴注,也可用袢利尿剂,如速尿和利尿酸。以减轻脑水肿和增加水分排出。也可静脉滴注5%高渗盐水液,目的是迅速减轻细胞内水肿,改善症状。对少尿或无尿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利尿剂和大量高渗盐水不但无效且有增加循环负荷的危险,不宜使用。除停止水份摄入外,可采用人工透析的方法。

5水中毒和钠水潴留有什么区别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指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水钠潴留可以是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钠离子潴留细胞外而引起水肿,也可以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出现变化引起。

  水中毒是一种因为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产生脱水低钠症的中毒症状。开始会出现头昏眼花、虚弱无力、心跳加快,严重时会出现痉挛、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服摇头丸者、肾功能衰退者及老年人水中毒风险最高。专家建议人们需要根据自身机体需要及活动状况来选择喝什么水。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钠离子潴留细胞外而引起水肿。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也可能是水潴留的另一个原因。由于水钠潴留,组织水肿,体重异常增加。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正常人钠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体液量维持恒定。钠水排出主要通过肾脏,所以钠水潴留基本机制是肾脏调节功能障碍。正常经肾小球滤过的钠,水若为100%,最终排出只占总量的0.5-1%,其中99-99.5%被肾小管重吸收、近曲小管主动吸收60-7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水重吸收受激素调节、维持以上状态为球管平衡,肾脏调节障碍即球管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