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天正常的生活都是有一定的运动量的,其中有很多人一旦在走路的时候就会出现脚脖子疼的现象,这样会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会导致我们行动起来非常的不方便,但是引起脚脖子疼的原因是有很多种的,不要一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就觉得是扭伤,下面一起了解一下骨折后走路脚脖子疼是怎么回事呢
目录
1小儿骨折怎么治疗好得比较快
(1)如有皮肤伤口及出血者,要清除可见的污物,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扎。
(2)四肢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经伤口暴露出来)有出血时,不能滥用绳索或电线捆扎肢休。可用宽布条、橡皮胶管在伤口的上方捆扎。捆扎不要太紧,以不出血为度,并且要隔1小时放松 l-2分钟。上肢捆扎止血带应在上臂的上1/3处,以避免损伤桡神经。
(3)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硬纸板进行固定,然后用绷带或绳索悬吊于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扎固定,也可将双下肢捆绑在一起以达固定目的。
2骨折后走路脚脖子疼是怎么回事呢
骨折后走路脚脖子疼是怎么回事呢
骨折后,活动还存疼痛或是轻肿、患肢无力现象,这都说明骨头没有长好,仍需继续治疗,骨折后如果能采用中药对症治疗,一般来说早期用药5-7天左右疼痛、肿胀可以基本减轻80%以上,10天就要以下地站立,15-20天可以下地慢慢活动,并且患肢也感觉逐渐有力,大约30天左右可以基本康复。
活动一般是不会存在疼痛现象的,40天拍片也可以看到骨痂生长良好,以X光片为依据,如果治疗50天还不能达到临床治愈,则要考虑医生水平问题。 骨折后如果不用中药治疗,单靠静养自身慢慢恢复,这样的治疗十分缓慢。 快则100天可以长好,慢则半年才能长好,不过也有些一年都没有长好的。
具体多久能痊愈,这都是因人而异。 断骨没有愈合都不建议过早下地活动,以免加重损伤,断骨愈合后才能逐渐下地负重活动。 不管是什么组织损伤,治疗的道理都是一样,只有让损伤的组织快速生长才可以愈合,治疗的重点不是固定、静养和饮食,而是让其快速生长。
只有让断骨在短时间内生长愈合,这才是治疗的重点。 骨折未治愈前间忌吃鲤鱼、公鸡、酸笋、姜、高钙高蛋白食物等,这是经验所得,西药慎用,尤其是含激素的药物忌用,不宜过早活动,以免加重损伤。
上面就是对骨折后走路脚脖子疼是怎么回事呢的介绍,通过了解以后我们知道走路脚脖子疼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进行判断之后及时进行调整,必要的时候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另外我们平时出现脚脖子疼不要做剧烈的运动。
3手指骨折症状这三种最常见
1、手舟骨骨折:
手舟骨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骨折的症状表现为腕背侧疼痛、肿胀,尤以隐窝处明显,腕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将腕关节桡侧倾,屈曲拇指和示食(食指)而叩击其掌指关节时可引起腕部疼痛加剧。手舟骨骨折容易漏诊,为明确诊断,应及时进行X线摄 片。手舟骨骨折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手舟骨结节骨折。属手舟骨远端骨折,一般愈合良好。②手舟骨腰部骨折。因局部血运不良, 一般愈合缓慢。③手舟骨近端骨折。近端骨折块受血运影响,易发生不愈合及缺血性坏死。
2、掌骨骨折:
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和掌指关节伸屈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这种手部骨折的症状。触摸骨折局部有明显压痛,纵压或叩击掌骨头时疼痛加剧。若有重叠移位,则该骨缩短,骨折的症状可见掌骨头凹陷,握掌时尤为明显。掌骨颈,掌骨干骨折,骨折的症状常可有骨擦音。
3、指骨骨折:
骨折有横断、斜形、螺旋、粉碎或波及关节面等。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手指伸屈功能受限。有明显移位时,近节、中节指骨骨折可有成角畸形,末节指骨基底部背侧撕脱骨折有锤状指畸形,手指不能主动伸直。同时可扪及骨擦音,有异常活动。这些都是常见的这种手部骨折的症状。
4骨折以后吃什么水果蔬菜好
1、水果
一些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维生素,多吃水果,有利于伤口的愈合。骨折后可以吃的水果有水果有山楂、鲜枣、猕猴桃、草莓、桂圆、荔枝、柑橘等水果,有助于促进骨原纤维的生成,有助于结痂连接。由于骨折病人因长期行动不便,所以可能有便秘现象,对此可以吃些水果来促进排便。
2、蔬菜
除了骨头汤、鱼类、蛋类及动物肝脏等食物还需要多吃些蔬菜。像苋菜、青菜、包菜,萝卜、西红柿、青椒等,这些食物维生素C含量丰富,可满足骨骼生长需要,促进伤口愈合,应该多吃。 黄花苜蓿(草头)、辣椒、甜椒、油菜薹、花椰菜、抱子甘蓝(汤菜)、苦瓜、豆瓣菜、绿花菜、青苋菜等蔬菜都有利于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
3、注意事项
(1)、忌盲目补充钙质,骨折病人不要随意的补充钙质,这样有可能造成起血钙增高的潜在危险,而同时伴有血磷降低。
(2)、忌偏食,骨折病人的骨质和肌肉组织损伤,机体在修复这些坏死和损伤时需要靠这种营养,所以要全面的吸收各种营养,切忌偏食。
(3)、忌吃不消化的食物,骨折病人本就难以移动,再吃上难以消化的东西可能引起便秘,甚至积食等状的出现,所以应该多喝些水和吃促消化的食物
5亚洲人不易骨折
医学院的研究初步发现,亚洲人可能因为缺乏两种与骨质疏松有关的基因,所以即使骨质密度比西方人低,但骨折率不但不及西方人高,反而偏低。
医学院教授前日在研讨会上指出,该校内分泌科在1995年至今收集约800多个女性骨质密度样本,其中20岁至40岁女性占l/3;停经后出现骨质疏松及无出现骨质疏松的各占1/3。结果发现,在香港女性的骨质样本中,几乎没有与骨质密度减低有关、导致西方女性骨质疏松的bb基因。
同时,研究又发现影响骨质密度的骨肢原la基因亦不存在于华人当中。因此,初步估计虽然亚洲人的平均骨质密度不及西方人高,但骨折率反而远低于西方人,正是与缺乏此两种基因有关。
过住数据显示黑人骨质密度最高,每平方厘米1·2克,西方人为1.1克,最低为亚洲人,每平方厘米只有1克。过往研究发现,同一种族人中,骨质密度每低一成,骨折率便高一倍。如此推论,亚洲人骨质密度比西方人低近一成,骨折率亦应高于西方人一倍,但骨折率却远低于西方人。
目前已发现有20多种基因与骨质疏松有关,未来基因研究方向将集中探讨易患上骨质疏松的高危组别,再及早予以药物辅助,防止骨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