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基底节脑出血问题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算小,随着现在生活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化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人患上了各种各样的疾病,相信左侧基底节脑出血这种疾病都不太陌生吧,这种疾病现如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发病率日益升高,给我们的生活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影响了很多人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治疗左侧基底节脑出血这种情况呢?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脑出血的病因是什么呢
血管(35%):
常见有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脑动静脉畸形(AVM),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膜动静脉畸形,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等。
血流动力学和原因不明的(20%):
有高血压和偏头痛,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原因不明如特发性脑出血。
其他(10%):
此外,有些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的诱因:①血压波动:如高血压患者近期没有服用降压药物,或生气着急等,引起血压增高,以收缩压升高尤为重要,②脾气急躁或情绪紧张:常见于生气,与人争吵后,③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④过分疲劳:如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排便用力,运动。
发病机制
1.脑出血的发生机制
在发生机制上,实际上每一例脑出血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而可能是几种综合因素所致,高血压形成脑出血的机制有许多说法,比较公认的是微动脉瘤学说,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不足以引起脑出血,脑出血常在合并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发生。
(1)微动脉瘤破裂:因脑内小动脉壁长期受高血压引起的张力影响,使血管壁薄弱部位形成动脉瘤,其直径一般500μm,高血压患者的脑内穿通动脉上形成许多微动脉瘤,多分布在基底核的纹状动脉,脑桥,大脑白质和小脑中直径在100~300μm的动脉上,这种动脉瘤是在血管壁薄弱部位形成囊状,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这种囊性血管容易破裂造成脑出血。
(2)脂肪玻璃样变或纤维坏死:长期高血压对脑实质内直径100~300μm小穿通动脉管壁内膜起到损害作用,血浆内的脂质经损害的内膜进入内膜下,使管壁增厚和血浆细胞浸润,形成脂肪玻璃样变,最后导致管壁坏死,当血压或血流急剧变化时容易破裂出血。
(3)脑动脉粥样硬化: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内膜同时存在多样病变,包括局部脂肪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或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长和钙沉着,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易发生脑梗死,在大块脑缺血软化区内的动脉易破裂出血,形成出血性坏死病灶。
(4)脑动脉的外膜和中层在结构上薄弱:大脑中动脉与其所发生的深穿支-豆纹动脉呈直角,这种解剖结构在用力,激动等因素使血压骤然升高的情况下,该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2左侧基底节脑出血的治疗方法
1、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2、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5mmHg;
3、高血脂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
4、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血粘稠度过高者,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
5、定期心脏检查,特别注意心功能变化及心律失常,改善心脏供血,防治冠心病;
6、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做头颅CT,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7. 及时发现,用药物干预还完全来得及,只要坚持用药完全可以防止腔隙性脑梗塞发展成重度脑梗塞,那么该用什么药来治疗腔隙性脑梗塞,首先要知道坚持用药在医学上叫科学的二级预防,目前西药有阿斯匹林比较常用,但缺点是有效率为53%,有47%的抵抗,而且长期还容易引起胃出血,带来肝肾损伤,用中药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缺点是服用剂量大,而且质量不稳定,最好是选用一种服用剂量小的现代中药。
3脑出血会带来什么危害
1、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脑出血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脑出血后3~5天内,昏迷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即应激性溃疡。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以混合型和内囊内侧型出血居多,分别占49%和36%。发生机制为下视丘和脑干病变所致,现在认为与视丘下前部、后部、灰白结节及延髓内迷走神经核有关。自主神经中枢在视丘下部,但其高级中枢在额叶眶面、海马回及边缘系统,消化道出血的机制与上述部位原发或继发的病灶有关。
3、褥疮:主要是躯体长期不变动体位,而致局部皮肤及组织受到压迫时间过长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系列表现。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高龄患者较多,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容易对于骨隆起等部位压迫,使局部组织缺血及缺氧。
4、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肺部感染,再出血,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等。
5、脑血管病后抑郁症和焦虑反应:脑血管病后抑郁是脑血管病较为常见的情感障碍,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脑血管病后抑郁与抑郁症相比,其抑郁情绪晨轻夜重者较多,晨重夜轻者较少,易激惹症状及焦虑、躯体化症状较重。大脑皮质受损者抑郁程度明显较皮质下受损者严重,大脑前部受损者抑郁程度明显重于后部受损者。
4脑出血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与其他脑血管病的鉴别 由于脑出血与脑梗死在治疗上有所不同,因此两者鉴别很重要。轻型脑出血与脑梗死的鉴别还是困难的,此时,应进行脑ct扫描。对有明显意识障碍者应与颅内大动脉(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相鉴别。在患者情况允许或尚无条件进行ct扫描时,为了区别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表2是多数教科书常用的鉴别用表可供参考。
2.与脑肿瘤的鉴别 脑肿瘤一般表现为逐渐加重的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定位征,根据病史、体征特别是结合脑ct扫描不难做出诊断。但有少部分病例,特别是老年病例初期症状不典型,类似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起病形式,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ct征象又类似于脑梗死,则极易误诊。而部分脑肿瘤患者由于瘤内出血,可使病情突然加重,临床表现类似脑出血的表现,所以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一般脑肿瘤患者经临床积极治疗,在降颅压后症状可有短暂性好转,但总的趋势是病情在发展加重。因此,对于颅内高密度病灶,除了考虑脑出血外,也应考虑脑肿瘤的可能。必要时,可做强化扫描。
关于脑瘤引起的脑血管病,即脑瘤卒中,与脑血管病的鉴别,下列几点可作参考:①脑瘤性卒中一般不伴有高血压,而脑血管病多有高血压病史。②脑瘤性卒中多为转移瘤所致,有原发病灶的表现,而脑血管病则无相关疾病症状。③脑瘤性卒中经脱水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可有暂时性好转,但症状很快出现反复,仍会再加重,脑血管病经治疗好转后,一般没有再反复。④脑瘤性卒中偏瘫较轻,并常伴有癫痫发作,而脑血管病偏瘫重,癫痫发生率很低或没有。⑤脑瘤性卒中眼底检查视盘水肿较重,且常呈进行性加重;而脑血管病视盘往往没有水肿或水肿较轻,多数经治疗后很快消失。⑥脑瘤性卒中多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病史,并且逐渐加重,而脑血管病多为急性发病,既往一般没有颅内压增高的病史。⑦脑瘤性卒中一般而言,发病相对较慢,症状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而脑血管病发作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急。⑧脑ct平扫和强化,以及脑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3.与其他昏迷的鉴别
(1)肝性昏迷:肝性昏迷即肝性脑病,是由于急、慢性肝细胞功能衰竭,或广泛门-腔侧支循环形成,或门-腔静脉分流术后,使来自肠道的有毒分解产物(氨、胺等)绕过肝脏而经门-腔分流进入体循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精神神经症状或昏迷。
(2)尿毒症: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最严重的并发症。
①常见原因:各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肾、紫癜肾,以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肾脏病变等。慢性肾脏感染性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代谢病,如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高尿酸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长期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
②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疲乏、头晕、头痛、记忆减退、失眠,可有四肢麻木、手足灼痛和皮肤痒感,晚期出现嗜睡、烦躁、谵语、肌肉颤动甚至抽搐、惊厥、昏迷。可以伴有胃肠道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造血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以及皮肤失去光泽、干燥、瘙痒,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等系列症状。
③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定位体征。诊断主要是根据肾脏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诊断。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脑血管病患者常伴有糖尿病,所以应注意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鉴别。
①在糖尿病的基础上,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感染、妊娠和分娩等可诱发酮症酸中毒。
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实验室检查是尿糖和尿酮体阳性,可伴有蛋白尿和管型尿;血糖明显增高16.7~33.3mmol/l。有时可达55.5mmol/l以上,伴酮体增高,血液的ph值下降,碱剩余负值增大等。
③临床表现和诊断:早期酮症处于代偿性酸中毒阶段,多尿、口渴、多饮等糖尿病症状加重或首次出现。酸中毒到失代偿阶段病情迅速恶化。出现饮食减退、恶心、呕吐、极度口渴、尿量显著增多等症状,常伴有嗜睡、头痛、烦躁、呼吸急快、呼气中含有丙酮如烂苹果味。后期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差,眼球下陷,眼压低,声音嘶哑,脉细数,血压下降。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于昏迷。少数患者可有腹痛,易误诊为急腹病。
④没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多急性起病,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容易与脑血管病混淆,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一般年轻人多见,急性起病,以发热和颞叶症候群为主要临床表现。如伴有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单纯疱疹史支持诊断。
(5)一氧化碳中毒:诊断主要应依靠详细的病史资料,必要时检查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呈阳性反应可确诊。早期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5脑出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由于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脑出血后由于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力一般较高,80%患者在发病6h后,由于血液可自脑实质破入到脑室或蛛网膜下隙而呈血性脑脊液。所以脑脊液多数呈血性或黄色,少数脑脊液清亮,因此,腰穿脑脊液清亮时,不能完全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术前应给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的可能时,应禁忌做腰穿。
2.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蛋白尿阳性。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由应激反应引起。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脑疝、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l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进展型脑出血。
2.mri检查 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并可根据血肿信号的动态变化(受血肿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判断出血时间。①超急性期(0~2h):血肿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与脑梗死不易区别;②急性期(2~48h):为t1等信号、t2低信号;③亚急性期(3天~3周):t1、t2均呈高信号;④慢性期(>3周):呈tl低信号、t2高信号。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4.心电图检查 脑血管病患者因为脑-心综合征或心脏本身就有疾病,可有心脏功能和血管功能的改变:①传导阻滞:如p-r间期延长,结性心律或房室分离。②心律失常: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③缺血性改变:s-t段延长、下降,t波改变。④假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等。
5.动态血压检测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1周内血压明显升高,高于正常参照值,也高于发病前的血压水平,提示高血压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同时,血压波动以及低血压状态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血压波动既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同时也可以作为高血压的后果。无论短期或长期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其靶器官如大脑的损害严重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均显著增高。血压波动常与血压升高伴存,出现血压骤降或骤升,此时患者往往伴有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晕厥、胸闷、心慌等。
6.经颅多普勒(tcd) 有助判断颅内高压和脑死亡。当血肿>25ml,tcd显示颅内血流动力学不对称改变,表示颅内压力不对称,搏动指数较平均血流速度更能反映颅内压力的不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