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神经内科 >脑梗塞

中风可以治疗好吗

现在中风的人越来越多了,中风已经成了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了。经常在一些街头巷尾看到一些中风的老人,步履蹒跚的行走,甚至有的人行走都困难,眼光也都是呆滞的,思维也都是混沌的。看着这样的病人,许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是不是中风后就不能治好呢?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目录 如何预防中风 中风可以治疗好吗 为什么中风会反复发作 中风的症状有哪些 中风的饮食

1如何预防中风

  西医认为,中风主要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液中某些成分改变和高凝状态,常导致脑梗塞,引起中风。故用阿司匹林改变血液流变学,进行防治。

  中医认为,中风变生顷刻,猝见昏仆肢瘫,至急至危,虽有多种诱因(大醉、大劳、大怒、大饱等)促发,但其根本起因,是积劳积损颓败之所致,与五脏相关,病位在脑,此风火与心肝二经相关,痰浊与脾相关,积损房劳伤肾,久病及肾,水不制火,阴不制阳,阴阳之乖舛,气火风邪冲逆,皆与肾亏失于摄纳,水火阴阳失于偏颇所生。况七情之变,干系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七情过度,伤及五脏,亦中风宿音之大端,故预防中风,当从五脏入手,才能从根本原因上进行防控。

  中风好发于中老年,随着年龄增长,多脏器组织老化衰退,故古人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衰老的进程,有快有慢,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有些因素是可控的,在人力可及范围,随着技术进步,可能会有更多的有效的干预手段,就中医药学的:“不治己病治未病”的思路,对于预防中风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预防中风的健康教育,最好从青少年抓起。平衡饮食,减少营养过剩,可使肥胖减少,糖尿病减少,高脂血症减少;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志意和调,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起居有节,规避虚邪贼风,则气血调和,脏腑安和;不妄劳作则无乖舛之气,颓伤之体;养生有道,养生则护持天真,颐养真元,使邪崇不生。

  2.公共卫生监督,提醒警示人群。群防群治,将预防中风的监测提示设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目标,使人类的第一杀手--中风得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生人群。

  3.医学干预,中医药预防中风有可行之术,中医药的诸凡延寿之术都有益于预防中风。如气功之形神双修,性命双修,食养延寿术,体育强身术,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

  随着家庭医生的逐步普及,有条件者建立个人健康保健档案,预防中风个案实施干预,如在冬春二季,因人而异制定食疗方案,制定个性化的中医保健调摄方案,使预防中风防患于未然的古圣先贤之理想。在社会进步的今天真正落实在中华民族的群防群治之中,未病先防之风气遍开神州大地。

  神农本草经,上品一百二十味,为养生延寿之品,如首乌、地黄、灵芝。中医药学的延寿保健有丰富的有待于挖掘的宝藏。古为今用,为预防中风提供资讯。

2中风可以治疗好吗

  组方一:桂枝、川椒、寻骨风、桑枝、槐枝、桃枝、椿枝、茄根,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取药汁,兑热水至适宜温度后浸泡,每天两次,5天为一疗程。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组方二:木瓜、桑枝、当归、黄芪、赤芍、川芎各50克,红花15克。将上药煎汤取汁,擦洗瘫痪侧肢体。每次30分钟,每日3次。益气活血、通络。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者。

  药浴治疗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水疗的双重作用,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本方所选中草药多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之功,体表毛孔在温热药液的作用下会充分舒张,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渗入、吸收,可促进患肢康复。在药浴之后若能配合进行针灸、按摩,治疗效果会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进出浴具动作宜轻缓,洗浴温度不宜太高或太低,时间不宜太长,每次最好控制在20分钟左右,洗浴过程中须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受凉,患者皮肤有伤、临睡前、饭前或饭后半小时内均不宜洗浴。

3为什么中风会反复发作

  中风是在积虚积劳积损基础上,通过诱因引发的高危性脑病。风、火、气、痰、瘀等裹撅冲逆之气血,肆虐脑络或破、或伤、脑气损伤,生机逆乱,经过救治,如风熄、火平、气降、痰化、瘀消则病情得以控制,或收康复之效,机能复常。虽收效如此,但如根本之气积虚积劳积损,并未得到痊复,若又遇暴怒、过劳、大醉、受寒惊吓、火动风生、痰涌气逆,瘀阻诸象常有复见,又一次中风,可反复发作,一次重过一次,一般几次中风之后,恢复可能性就小了。

  因此中风之后,预防复发,是一重大的攸关生命之大课题。防治中风再度发生的原则是:固本与治标相结合,治症与治体相结合,药物治疗与其他综合治疗相结合,医生与病员互动,易患密切配合,预防复发措施与控制复发动因相结合,多方以术,方臻佳境。可收到较为理想的防控效果。

  治本就是损者亦之,虚者补之,劳者温之;治标就是火者折之,热者寒之,逆者降之,结者散之,积者削之,瘀者化之,以平为期。

  治症者改善病情,减轻痛苦,如寐劣者安其神,便秘者通其腑,纳呆者运其滞等。

  治体者阴阳偏颇,须调之使平使和:气血偏盛偏虚者运其实、补其虚;痰湿素盛肥胖之人,当减其摄入,促其泄化为法,健其脾以助湿运,和其胃以使滞消。调脏腑,调气血,俾之火不生,风不起,气得顺降,血得畅和。

  医治为主导,中药方法层出不穷,辅助针、按、敷、贴、掐、揉、熨、熏、针灸、各施所宜。

  医者与患者互动,内经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两个积极性一起互动,本固、标控,何患之有哉!

  防复发措施与控制复发动因结合,譬如病理紊乱,蓄势待发状况,活像一堆干柴,动因就如点火,这个火不能点,一点就是燎原之势。酗酒、纵欲、大怒行气逆,彻夜搓麻,这些动因,犹火种,决须控制不使萌动,千记万记,性命可贵,勿做扑灯之飞蛾自焚,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

4中风的症状有哪些

  1.定位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变的部位,是弥漫性的,还是局限性的?是中枢性的,或是周围性的?然后再指出病变的具体部位。大脑半球,小脑,脑干不同部位的病变,表现不同。大脑半球的病变,表现对侧面瘫、舌瘫、肢体偏瘫与偏盲;小脑病变主要表现剧烈眩晕,站立不稳,眼球震颤等;脑干病变临床表现较复杂,主要为交叉性瘫痪,病灶同侧嘴歪、舌斜,对侧肢体偏瘫,感觉减退。CT检查可明确病变具体部位。

  2.定性诊断 根据发病的经过、病情特点和病变部位,分析疾病的性质,是出血性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两者治疗方法不同,必须辨别清楚。

  3.病因诊断 从发病的全过程,结合定位和定性,找出疾病的具体原因。脑血管病主要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液中某些成分的改变和高凝状态,常导致脑梗塞。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脉炎等导致脑出血的也不少,这些都必须搞清楚。

查看详情>>

5中风的饮食

  (1)三味粟米粥:取荆芥穗、薄荷叶各50克,豆豉150克,水煎取汁,去渣后入粟米(色白者 佳)150克,酌加清水共煨粥。每日1次,空腹服。适用于中风后言语蹇涩、精神昏愦者。

  (2)羊脂葱白粥:取葱白、姜汁、花椒、豆豉、粳米各10克,羊脂油适量,加水共煨粥。每 日1次,连服10日。用于预防偏瘫。

  (3)五汁童便饮:取姜汁、藕汁、梨汁、萝卜汁、白糖水、童便各等量,入瓶混匀,用炭火煎煮片刻即成。每日1次,空腹服12毫升,温开水送下。适用于本病之筋骨软弱、气血不足者。

  (4) 大枣粳米粥:以黄芪、生姜各15克,桂枝、白芍各10克,加水浓煎取汁,去渣。取粳米1 00克,红枣4枚加水煨粥。粥成后倒入药汁,调匀即可。每日1次。可益气通脉、温经和血, 用治中风后遗症。

  (5)豆淋酒:取小黑豆适量炒焦,冲入热黄酒50毫升。趁热服。服后温覆取微汗。用治中风 后遗症以及产后中风、四肢麻木等。

  (6)蚯蚓散:取活蚯蚓60克置新瓦上,文火焙干研末后装入胶囊。日服2次,每服2粒。适用 于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偏瘫者。

  (7)羊肚山药汤:取羊肚1具,去筋膜后洗净切片,加水煮烂后下入鲜山药200克,煮至汤汁 浓稠,代粥服。适用于中风后体质虚弱者。

  (8)乌鸡汤:取乌骨母鸡1只,去毛及肠杂,洗净切块后加入清水、黄酒等量,文火煨炖至 骨酥肉烂时即成。食肉饮汤,数日食毕。适用于中风后言语蹇涩、行走不便者。高血压患者需同服降压药,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9)黑豆汤:取大粒黑豆500克,加水入砂锅中煮至汤汁浓稠即成。每日3次,每服15毫升, 含服、缓咽。适用于言语蹇涩者。

  (10)蓖麻油饮:取蓖麻油500毫升,加入黄酒100毫升,混匀后静置1日。每日1次。用沸水烫 温后慢慢饮服,每服15毫升。用治偏瘫

  (11)四味粳米粥:取天麻9克(以布包好),枸杞15克,红枣7枚,人参3克,加水烧沸后用文火煎煮约20分钟。去天麻、枣核,下入粳米50~100克共煨粥。每日2次。用治中风后偏瘫伴 高血压者。

  (12)蒸羊头:取白羊头1具,入屉蒸熟后取肉切片,和以调料即可取食。空腹分次食用。适 用于中风头晕、手足无力、体瘦弱者。

  (13)大豆独活酒:取独活60克,白酒1000毫升,煎取酒汁500毫升。另将大豆30克爆炒,趁 热急投酒中。120分钟后去渣即成。饭前温服20毫升。用治中风后舌强不语。

  (14)栗子桂圆粥:栗子10个(去壳用肉),桂圆肉15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先将栗子切成 碎块,与米同煮成粥,将熟时放桂圆肉,食用时加白糖少许。可做早餐,或不拘时食用。补肾,强筋,通脉。可辅治中风后遗症。

  (15)枸杞羊肾粥:枸杞子30克,羊肾1个,羊肉50克,粳米50克,葱、五香粉适量。将羊肾 、羊肉片与枸杞子并入佐料先煮20分钟,下米熬成粥即可。晨起做早餐食用。益气、补虚、通脉。可辅治中风后遗症。

  (16)荆芥粟米粥:荆芥穗、薄荷叶各50克,豆豉、粟米各150克。先煮荆芥穗、薄荷叶、豆 豉,去渣取汁备用。再将粟米加入药汁内,加适量清水,煮成粥即可。每日1次,空腹食。 益肾祛风。可辅治中风之言语蹇涩、精神昏愦、口眼歪斜等症。

  (17)地龙桃花饼:干地龙30克,红花、赤芍、桃仁各20克,当归50克,黄芪100克,川芎10 克,玉米粉400克,面粉100克,白糖适量。将干地龙以酒浸去腥味,烘干研粉;红花、赤芍 、当归、黄芪、川芎水煎2次,取汁备用。再将玉米粉、面粉、地龙粉、白糖混匀,用药汁 调,制饼20个;桃仁去皮尖,打碎,略炒,匀放于饼上,入笼蒸熟(或烘箱烤熟)。当主食食 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而偏枯不用、肢体痿软 无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而涩等症。

  (18)北芪炖南蛇肉:黄芪60克,南蛇肉200克,生姜3片。将蛇肉洗净,与黄芪、生姜共炖汤,加油、盐调味即可。饮汤食肉。益气通络。适用于气虚血瘀、脉络闭阻、口眼歪斜、口角 流涎、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症。

  (19)天麻焖鸡块:母鸡1只(约重1500克),天麻15克,水发冬菇50克,鸡汤500毫升,调料适 量。将天麻洗净,切薄片,放碗内,上屉蒸10分钟取出;鸡去骨,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用 油氽一下,捞出备用。将葱、姜用油煸出香味,加入鸡汤和调料,倒入鸡块,文火焖40分钟 ;入天麻片,5分钟后淀粉勾芡,淋上鸡油即可。佐餐食。平肝熄风,养血安神。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风湿痹着之肢体麻木、酸痛,中风瘫痪等症。

  (20)天麻炖猪脑:天麻10克,猪脑1个,食盐适量。天麻浸软切片,同猪脑加水共煮1小时, 食盐调味即可。肉、汤、药俱食。祛风止痛,滋养通脉。适用于头疼痛之症。现多用于神经 性偏头痛、肝阴虚型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脑血管意外所致半身不遂等症。

  (21)九龙根炖肉:九龙根(龙须藤根)30克,黄酒250克,猪精瘦肉500克,生姜、葱、食盐、 味精各适量。先将九龙根捣碎,研末,将猪精瘦肉洗净,切块,入砂锅,下九龙根末、黄酒 、生姜、葱等,搅匀,置火上煮熟,熟后加食盐、味精少许调味即可。以3~5天为一疗程, 日服2次,分早、晚温热服食。猪肉和汤同食。祛风湿,行气血,解郁积,壮筋骨,补脾益胃。主治中风偏瘫。

  (22)石风丹炖牛肉:石风丹9~15克,红活麻、红牛膝各12克,牛肉500克,葱、生姜、胡椒 粉、精盐等各适量。将前味洗净,碎细,同装入纱布袋中,扎紧口;牛肉洗净,切片,与纱布袋一起放入砂锅里,摆上葱节、姜片,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改文火炖至牛肉熟,拣 去葱节、姜片和纱布药袋,调入胡椒粉、精盐即可。佐餐食。祛风除湿,养血舒筋。主治风湿麻痹、半身不遂等症。

  (23)龟血炖冰糖:拳大乌龟3只,冰糖适量。每次用3只乌龟取血,加清水及冰糖适量,放锅 中隔水炖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滋阴养血,通脉。可辅治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肢体麻痹等。

  (24)牛筋当归汤:牛蹄筋50克,当归50克,葱、生姜、精盐、味精等各适量。将牛蹄筋剔除 杂肉,同当归一起放砂锅,摆上葱节、姜片,注入清水适量,置文火上炖之,待蹄筋酥烂后,拣去当归、葱节、姜片,加入精盐、味精调好味即可服食。食筋饮汤,每日1剂,1次食完,以15天为一疗程。养血活络,补肝强筋。主治中风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而见关节屈伸不 利者。

  (25)独活乌豆汤:独活15~20克,乌豆100克,米酒少许。将独活、乌豆加清水3~4碗煎汤 ,煎成1碗汤,去渣取汁。每日1~2次,加米酒温服。祛风,通经活血。可辅治中风瘫痪、 肢体强直、失语。

  (26)羊乳饮:羊奶250毫升,竹沥水15毫升,蜂蜜20克,韭菜汁10毫升。将羊奶煮沸后,加 竹沥水、蜂蜜、韭菜汁,再煮沸。代茶饮。豁痰涎,化瘀血。适用于中风痰壅,瘀血所致之 噎膈、返胃等症。

  (27)豉粥:豆豉10克,荆芥6克,薄荷6克,葱白4克,生姜10克,盐少许,羊髓50克,粳米1 00克。先煎荆芥、豆豉、葱白、生姜,后下薄荷,去渣取汁备用。将汁加入清水,并入米、 羊髓煮粥,待熟,加盐调味即可食。空腹食。祛风,通络。适用于中风手足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精神昏闷者。

  (28) 复方黄芪粥:黄芪、生姜各15克,炒白芍、桂枝各10克,粳米15克,大枣4枚。前4味水 煎取汁,与粳米、大枣煮粥。每日1剂,1次服完。调和营卫,益气活血。适用于血痹、肢体 局部麻木不仁、不知痛痒、中风后遗症等。

查看详情>>

疾病百科 | 中风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

温馨提示:
多吃蔬菜和水果,饮食中应有适当的蛋白质。

脑中风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颅内和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但以动脉疾病为多见。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中老年、老年人群 常见症状:眩晕、偏瘫、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失语、视觉障碍、意识不清、行走困难[详细]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西药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