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传染科 >寄生虫疾病

治疗蛔虫病的偏方是什么

其实一说到蛔虫病的话,那么问问是一种很不舒服的疾病的了。家人们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蛔虫病。但是天不作美,其实蛔虫病作为一种小儿常见寄生虫病,是比较容易发展的了。这话似乎一旦有发展的时候,问问有肝部分不同程度的肿大的症状的了。治疗蛔虫病的偏方是什么?

目录 孕妇患蛔虫病怎么办 教你判断孩子是否有蛔虫病 治疗蛔虫病的偏方是什么 蛔虫病的症状与危害 小儿蛔虫病怎么治疗

1孕妇患蛔虫病怎么办

  孕妇患蛔虫病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孕妇本身就是一类弱势群体,患蛔虫病很可能使得腹中胎儿受到影响,所以大家都在想办法进行积极的治疗,关于孕妇患蛔虫病怎么办,小编总结了一些方法,请大家对比分析一下,希望能够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

  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主要是由于人们吃了带有成熟蛔虫卵的食物引起的,蛔虫寄生在小肠内而致病。

  蛔虫病患者大多数没有什么明显症状,有的人可有食欲不好、消瘦、腹泻或者是大便中排出蛔虫。

  蛔虫在肠内扭结成团,并且使得阻塞肠道,从而引起蛔虫性肠梗塞。接着蛔虫进入胆管,容易引起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病发病突然,右上腹剧烈疼痛,呈阵发性绞痛。能感觉到有异物往上顶。

  孕妇串蛔虫病时,症状也如此,但因为由于子宫增大,腹部可移至脐和子宫周围,或右上腹部。

  如疼痛剧烈,且持续较长时间,会引起子宫收缩,可能导致流产或者早产。因此孕妇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孕妇患蛔虫病如何治疗呢?主要是解痉止痛、缓解症状。具体有以下几种措施,请大家参考。 

2教你判断孩子是否有蛔虫病

  教你正确判断孩子是否有蛔虫

  尽管家长们的卫生意识日益加强,可是顽皮的宝宝们还是难免在玩泥巴、玩沙土和一些不干净的玩具等过程中接触到不洁物体而感染蛔虫病。

  腹痛特点可断是否患病

  关于哪些表现是宝宝染上蛔虫病的特征,妈妈们可能听说过很多说法,比如磨牙、脸上长白斑等等。事实上,这些都不是患上蛔虫病的特异性特征。

  怀疑宝宝得了蛔虫病,不少家长会从宝宝的面色、是否磨牙等方面来找依据。不过,尽管有蛔虫病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磨牙、脸上长白斑的情况,但是这些情况其他疾病也会出现,并不足以判断孩子是患了蛔虫病。

  判断孩子是否得了蛔虫病,在医院做个简单的虫卵检测就可以。如果家长想要在家判断的话,其实很简单的一招就可以做到。

3治疗蛔虫病的偏方是什么

  临床表现:

  1.有吐出或排出蛔虫史。

  2.临床有部分无症状,其较显著者:

  (1)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引起症状:纳差、腹痛、痛无定时,多无压痛,可有营养不良,择食,或异食癖、磨牙等。

  (2)幼虫迁移期症状:

  ①幼虫移至肝:肝大,肝功能异常,可引起多发性肝脓肿。

  ②幼虫移至肺:可引起蛔虫性嗜酸性肺炎,发热咳嗽,重者有暴发喘憋。

  (3)可有过敏性荨麻疹或急性结膜炎。

  化验:

  1.粪中找到蛔虫卵、漂浮法阳性率高。

  2.血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细胞高。

  本病属祖国医学“蚘虫”、“长虫”范畴。由饮食不洁所致。如虫成团、阻塞肠道或窜入胆道,则剧痛,中医称“蛔厥”。

  (一)冲医辨证治疗

  1.虫棲肠道。

  主证:轻者无症状,或绕脐疼痛,时作时止,腹痛时可有条索状物,时聚时散,胃纳差或有异食痹,夜睡不安或磨牙。重者面黄肌瘦,甚则爱挖鼻孔,咬唇角,嗜食土、菜叶、生米、火炭等。面部有淡色虫斑,巩膜有灰蓝点,下唇内可出现颗粒样透明小白点,舌尖红,有刺点或舌尖红赤,苔黄腻或花剥,脉弦滑。部分患儿有成虫排出,偶见呕虫或大便镜检有蛔虫卵。

  治法:驱虫导滞。

  方药:驱蛔连梅汤。

  使君子12 克,榧实10 克,雷丸10 克,青皮5 克,槟榔8 克,花椒3克,乌梅10 克,枳壳8 克,苦楝皮15 克,川连3 克。

  方解:川连、乌梅、花椒、苦酸辛并用以制蛔;使君子、榧实、雷丸、苦楝皮杀虫;槟榔、枳壳、青皮导滞以下虫。

  加减法:大便坚实者可加大黄、元明粉。

  2.蛔厥(胆道蛔虫)。

  主证:此为蛔虫窜入胃或胆,突然右上腹或剑突下绞痛。并向右肩及背部放射。弯腰曲背,或辗转不安。剧痛时捧腹踡卧或哭叫打滚。恶心呕吐,肢冷汗出,或吐出蛔虫。腹痛阵作阵止,重者可持续腹痛。畏寒发热,如因湿热蕴伏,胆汁外溢可见黄疽。

  治法:安蛔定痛,继以驱虫。

  方药:乌梅丸。

  乌梅10 克,细辛3 克,川椒3 克,川连3 克,黄柏6 克,当归5 克,桂枝3 克,附子5 克,使君子12 克,干姜3 克。方解:本方取蛔“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之意。乌梅、川椒、细辛、川连、黄柏是酸、辛、苦并用,以乌梅为主药。干姜、桂枝、附子温脏去寒,以助川椒、细辛以伏蛔。使气机通达,调整胃肠,故又能止痛止呕。

  加减法:痛甚加元胡10 克。积实10 克;便结加大黄6 克。

  3.胆道蛔虫继发感染出现黄疽时,可用清热利胆驱蛔法。以小柴胡汤合驱蛔汤。茵陈12 克,白芍10 克,使君子12 克,柴胡6 克,法夏8 克,黄芩8克,元胡8 克,苦楝皮12 克,银花10 克,槟榔8 克。

  温馨提醒:蛔虫病除了可以进行偏方的治疗。而且其他治法也是很关键的了。一旦病人在剧痛无比的时候的话,那么其实可以口服陈米醋的了。但是不要一次性吃太多的了。正确的做法,其实是每次吃20~30m1,隔1 小时1 次。

4蛔虫病的症状与危害

  症状与危害

  蛔虫的幼虫和成虫均可致病,故蛔虫病通常分为幼虫期致病和成虫期致病。

  1.幼虫期致病

  自二期幼虫侵入人体肠壁开始,经肝、肺移行,发育至最后在小肠内寄生,均可引起组织损伤,其中以肺病变更为明显。重度感染时,幼虫也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引起异位损害。若通过胎盘,也可到胎儿体内寄生。

  2.成虫期致病

  肠蛔虫病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中儿童以腹痛为最常见,常从大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儿童可引起神经症状,如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等。蛔虫病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可分别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胆道蛔虫症的主要症状是突发性右上腹绞痛,伴有恶心、呕吐等;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胆管坏死、穿孔等。肠梗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大量成虫扭结成团,堵塞肠管所致。国外曾报道一例 2岁女孩因感染大量蛔虫而死亡。尸检发现回肠内有蛔虫团块,导致肠扭转和肠坏死,检获908条虫体。

  出现症状怎么办

  蛔虫病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可有以下特征:患儿吃得多,但容易饥饿,长不胖。有些患儿有偏食、异食表现,如爱吃石灰、泥土或报纸等。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逐渐消瘦。夜间睡眠不安,哭闹、磨牙、流口水等。但婴幼儿不善诉说病情,这就需要父母仔细观察婴幼儿,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如何自我防护

  预防蛔虫病关键是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教育儿童勤剪指甲,不摸污物;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加强粪便管理,不要随地大小便;灭蝇防蝇除四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儿童集体单位(幼儿园、小学)是防控的重点,应当进行普查、普治,以保障儿童健康。

5小儿蛔虫病怎么治疗

  (一)苯咪唑类化合物 为广谱驱虫剂,可杀死蛔虫、钩虫等。其杀虫机理为药物对虫体有选择性、不可逆性地抑制其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致使虫体无法生存与生殖,最终死亡。常用的药物有:

  1.甲苯咪唑(Mebendazole)儿童用量每天为50-150mg,成人每次100mg,早晚各次,连服3天;若未驱尽,三周后可再用第二疗程。该药驱蛔效果较佳,副作用少见,大量感染用此药驱虫时,可有腹痛、腹泻,但较轻微。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商品名肠虫清,为新的广谱驱虫剂。剂量为400mg,一次吞服。疗效达90%以上。但在大规模治疗中,偶有发生口吐蛔虫的反应。

  3.左旋咪唑 用量为150mg,一次服用,本药驱蛔作用不及甲苯咪唑,但较哌嗪为优,副作用轻微,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少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肝功能轻度损害。早期妊娠、肝、肾疾患应慎用。

  4.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 成人每公斤体重25mg,早晚各1次,连服3天,日用量不可超过3g,此药已被甲苯咪唑所取代。

  (二)噻嘧啶(Pyrantel) (商品名抗虫灵、驱虫灵)是广谱抗虫药,能使蛔虫肌肉剧烈收缩,引起痉挛性麻痹。用量为5-10mg/kg,晚1次顿服。副作用有头痛、头晕、呕吐等,对孕妇、急性肝炎、肾炎、严重心脏病及发热病人应暂缓给药。

  (三)驱蛔灵(枸橼酸哌嗪) 成人每次3-4g,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50mg(最高量不超过3g)睡前顿服,连服2天,便秘者加服泻剂。副作用轻,偶有眩晕、呕吐、头痛等。此药已渐少用。

  (四)苦栋皮 有效成分为川栋素。实验证明它能麻痹猪蛔虫头部,故亦有一定的驱蛔效果,但用量大时,有毒性作用。成品为川栋素片,成人200-250mg,空腹顿服,此药目前较少用。

  (五)其他 有报道氧气驱虫及针炙驱虫,有时有意料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