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神经内科 >脑出血

脑出血疾病的简述及临床症状

 脑出血主要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也被称作脑溢血或者是出血性脑卒中,是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根据我国6个城市的调查,其年发病率为81/10万,患病率为112/10万。脑出血疾病的简述及临床症状有哪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目录 脑出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脑出血疾病的简述及临床症状 脑出血的发病原因 脑出血预防 脑出血护理

1脑出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由于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脑出血后由于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力一般较高,80%患者在发病6h后,由于血液可自脑实质破入到脑室或蛛网膜下隙而呈血性脑脊液。所以脑脊液多数呈血性或黄色,少数脑脊液清亮,因此,腰穿脑脊液清亮时,不能完全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术前应给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的可能时,应禁忌做腰穿。

  2.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蛋白尿阳性。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由应激反应引起。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脑疝、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l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进展型脑出血。

  2.mri检查 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并可根据血肿信号的动态变化(受血肿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判断出血时间。①超急性期(0~2h):血肿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与脑梗死不易区别;②急性期(2~48h):为t1等信号、t2低信号;③亚急性期(3天~3周):t1、t2均呈高信号;④慢性期(>3周):呈tl低信号、t2高信号。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4.心电图检查 脑血管病患者因为脑-心综合征或心脏本身就有疾病,可有心脏功能和血管功能的改变:①传导阻滞:如p-r间期延长,结性心律或房室分离。②心律失常: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③缺血性改变:s-t段延长、下降,t波改变。④假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等。

  5.动态血压检测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1周内血压明显升高,高于正常参照值,也高于发病前的血压水平,提示高血压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同时,血压波动以及低血压状态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血压波动既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同时也可以作为高血压的后果。无论短期或长期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其靶器官如大脑的损害严重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均显著增高。血压波动常与血压升高伴存,出现血压骤降或骤升,此时患者往往伴有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晕厥、胸闷、心慌等。

  6.经颅多普勒(tcd) 有助判断颅内高压和脑死亡。当血肿>25ml,tcd显示颅内血流动力学不对称改变,表示颅内压力不对称,搏动指数较平均血流速度更能反映颅内压力的不对称性。

2脑出血疾病的简述及临床症状

  脑出血发病的年龄一般都是在50~70岁之间,在大多数患者中都有高血压史,且患者中男性稍多于女性;脑出血在寒冷的季节中发病较多;情绪异常激动、低落或者是压力的过大,以及各种用力通常都是脑出血发病的原因。从医学角度来说,脑出血属于中医医学的“中风病”范畴。

  对于脑出血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症状:

  1.多见于50岁以上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史的病人,发病前血压常骤然升高。

  2.发病多在白天,常在情绪激动,剧烈活动时突然起病。

  3.起病常突然而无预感,少数患者有前驱症状,‘包括头昏、头痛、肢体麻木或活动不便、口齿不清等。

  4.病程进展迅速,很快出现昏迷等意识障碍及偏瘫等局灶性神经体征。

  5.初起或意识尚清楚时,可有突发性头痛,少数有癫痫发作;多数有呕吐,严重者有胃出血,呕吐物可呈咖啡色。

  6.面色红或苍白、青紫,呼吸不规则,脉搏缓慢有力。

  7.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血性。CT扫描可见脑实质内有高密度出血灶,并可破入脑室系统。

3脑出血的发病原因

  1.根据血管病理 常见有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脑动静脉畸形(avm)、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膜动静脉畸形、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等。

  2.根据血流动力学 有高血压和偏头痛。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其他 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4.原因不明 如特发性脑出血。

  此外,有些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的诱因:

  ①血压波动:如高血压患者近期没有服用降压药物,或生气着急等,引起血压增高,以收缩压升高尤为重要。

  ②脾气急躁或情绪紧张:常见于生气、与人争吵后。

  ③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

  ④过分疲劳:如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排便用力、运动。

4脑出血预防

  脑出血跟天气的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气变寒,人的皮肤血管床收缩,造成心脑循环血量的剧增,心脏负荷增加,脑循环阻力增大,容易引起血压增高,因此,冬季是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期。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老人,冬季要特别提高警惕,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一、生活要有规律 老人可以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但不可过于劳累。

  二、控制高血压 要想理想地控制血压须注意许多方面。

  (1)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我国一项大量人群的干预实验表明,140/80mmHg可能是预防脑血管病的理想血压值,但一些人的血压降低到该水平后反而出现脑缺血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降压速度太快,也可能是对于这些人而言的理想血压要略高于上述数值,这是由于个体差异所致,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将血压降低到上述水平或略高而又没有脑缺血的不适症状为宜。

  (2)血压要控制平稳:使24h内血压的“波峰”和“波谷”接近,这样既可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壁的损害,又可防止血压过低可能导致的脑灌注不足,降压不要过快。

  (3)保持舒畅的心情: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环境及精神状态有明显的关系,环境因素有饮食,社会环境,生活改变,精神冲突等,高度的应激事件可引起交感神经介导的血管收缩及其他自主神经反应,对血压产生较大且持久的影响,Brod观察到高血压患者在紧张时血管收缩反应比正常人持久,易感性体质者对一般及特殊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急性且持久的血压升高,心理生理学研究提示,精神紧张,自主神经活动及条件作用均可引起高血压,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十分必要。

  (4)同时采取非药物疗法:如限制盐的摄入量,减轻体重,降低血脂,适度运动,生物反馈疗法等,可以巩固和促进药物的降压作用。

  三、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于激动,做到心境平静,减少烦恼,悲喜勿过,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四、注意饮食 饮食要注意低脂,低盐,低糖,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品。

  五、预防便秘 大便燥结,排便用力,不但腹压升高,血压和颅内压也同时上升,极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溢血,要预防便秘,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青菜,芹菜,韭菜及水果等,适当的运动及早晨起床前腹部自我保健按摩,或用适且的药物如麻仁丸,蜂蜜口服,开塞露,甘油外用;可有效防治便秘。

  六、防止劳累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要过于劳累,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七、注意天气变化 寒天是脑中风好发季节,血管收缩,血压容易上升,要注意保暖,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还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一些适宜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做广播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八、经常动左手 日常生活中,尽多用左上肢及左下肢,尤其多用左手,可减轻大脑左半球的负担,又能锻炼大脑的右半球,以加强大脑右半球的协调机能,医学研究表明,脑溢血最容易发生在血管比较脆弱的右脑半球,所以防范脑溢血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在早晚时分,用左手转动两个健身球,帮助右脑半球的发达。

  九、密切注意自己身体变化 中风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如无诱因的剧烈头痛,头晕,晕厥,有的突感体麻木,乏力或一时性失视,语言交流困难等,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5脑出血护理

  一、术前护理

  ①术前开颅手术常规准备,脑疝病人给予20%甘露醇等脱水剂快速静脉滴入。

  ②绝对卧床,使头部抬高15°松解衣服,注意保暖。

  ③急生期勿搬动病人,躁动病人注意约束,防止坠床。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吸氧预防肺炎并发症,做雾化吸入,生理盐水200ml加入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1支,每天2次或每6小时1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⑤头部置冰袋,体温38.5℃者给予降温处理。

  ⑥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

  ⑦注意床铺平整,皮肤清洁,防止发生褥疮。

  ⑧尿潴留病人可留置导尿管,禁止加压排尿。

  ⑨大便干燥给予泻药或开塞露或低压灌肠等。

  ⑩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影响颅内压,每天放量不宜超过2000ml,注意水电平衡,酸碱平衡。

  二、术后护理

  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改变,每半小时测一次,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②有血肿腔引流的病人应观察引流量颜色,引流袋每24小时更换一次。

  ③观察肢体活动情况。

  ④特别注意血压情况,血压超过21/13kPa(160/100mmHg)应给予降压处理,血压下降应注意补充液体入量,注意有无心脏合并症及消化道出血等。

  ⑤不能进食者术后3-5天开如鼻饲,严密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特别用激素患者,应注意有无腹胀、血下降、肠鸣音亢进。消化道出血者可鼻饲止血药。

  ⑥保证各种药物按时输入。

  三、日常护理

  1.患者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发病2周内,应尽量减少探望,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避免各种不良情绪影响。

  2.绝对卧床休息2周,头部可轻轻向左右转动,应避免过度搬动或抬高头部,四肢可在床上进行小幅度翻动,每2小时一次,不必过分紧张。大小便须在床上进行,不可自行下床解便,以防再次出血的意外发生。

  3.有些病员会出现烦躁不安、躁动的症状,对这样的病员我们会采取约束带、床档等保护措施,这样可防止病员自行拔除输液管或胃管、坠床等不必要的意外。可能有些家属于心不忍,我们理解家属的心情。一旦病情稳定,不再烦躁后,我们就会立即撤离对躯体的约束,但床档还需时时加护,特别是有气垫床的病人,严防坠床。希望大家能配合。

  4.病程中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疼,例如头部胀痛、针刺样痛、剧烈疼痛等,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我们会予以合理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头疼会逐渐消失,因此您不必过度紧张,要学会分散注意力。如在治疗过程中,仍觉得痛得很厉害,不能耐受,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医生能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5.老年病人,心脑血管老化、脆性程度高,季节变化易诱发疾病。长期卧床易肺部感染,痰多不易咳出,药物祛痰,加强翻身、拍背,使痰液松动咳出,减轻肺部感染。无力咳痰者,采取吸痰措施,望能配合。

  6.长期卧床,皮肤受压超过2小时,易发生褥疮,应加强翻身。按摩受压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肢体放置功能位,防畸形。

  7.饮食:要营养丰富、低脂、清淡软食,如鸡蛋、豆制品等。进食困难者,可头偏向一侧,喂食速度慢,避免交谈,防呛咳、窒息。

  8.保持大便通畅,可食用香蕉、蜂蜜,多进水,加强适度翻身,按摩腹部,减少便秘发生。病人数天未解便或排便不畅,可使用缓泄剂,诱导排便。禁忌用力屏气排便,防再次脑出血。

  9.恢复期据医嘱摇高床头10~15°,后按耐受及适应程度逐渐摇高床头至半卧位,每天30分钟、1~2小时不等。

  10.高血压是本病常见诱因。服用降压药物要按时定量,不随意增减药量,防血压骤升骤降,加重病情。

  11.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血压、血脂等,适当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脑溢血病人的饮食:病人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