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内分泌科 >糖尿病

分清自己的糖尿病到底哪一型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现在社会的高发疾病,同时它的危害也会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现在很多人都会问一些关于糖尿病在饮食保健方面的工作,糖尿病患者是需要通过饮食来控制的,那么你知道糖尿病患者吃什么食物好呢?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对此做一个简要的回答。

目录 糖尿病患者必吃的十种食物 糖尿病患者有哪些饮食保健方法 分清自己的糖尿病到底哪一型 糖尿病膳食原则 糖尿病的危害

1糖尿病患者必吃的十种食物

  1、苹果

  经常吃苹果和富含槲皮素食物的男子死于糖尿病和心脏病的比例要比一般人低20%。其他槲皮素含量较高的食物还包括洋葱、番茄、绿叶蔬菜和浆果等。

  2、肉桂

  美国人类营养研究中心发现,每天吃一匙肉桂能使人体更好地将血糖转化成能量。在连续40天摄入肉桂提取物后,糖尿病患者在进食后血糖升高不那么显着,心脏健康状况也有明显改善。

  3、柑橘类水果

  糖尿病患者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较低。虽然吃维C片补充得更快,但柑橘脂肪含量低且富含纤维,是更好的选择。

  4、深海鱼

  糖尿病患者心脏病的发病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因此吃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例如阿拉斯加大马哈鱼、沙丁鱼和太平洋鲭鱼,可以帮助他们降低体内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同时提高好胆固醇的水平。

  5、高纤维食物

  萨斯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每天摄入的纤维从24克增加到50克,血糖水平会明显降低。你不必费心计算不同食物的纤维含量,记得多吃水果、蔬菜、豆类、糙米、全麦通心粉、麦片和面包就可以了。

  6、豆荚类

  包括鹰嘴豆、菜豆和小扁豆等,具有低脂肪、低热量、高纤维、高蛋白的特点,可以降低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豆荚类的纤维可以延缓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阻止血糖峰值的出现。

  7、绿茶

  研究显示,由高脂肪食物、缺少运动、水果蔬菜摄入过少导致的慢性炎症会增加心脏病风险,影响身体利用血糖的能力。绿茶、橙汁中富含黄酮类物质,它是强大的“消炎战士”。

  8、坚果

  经常吃坚果的人心脏病的发病率较低,这也许和坚果中含有的三烯生育醇有关。但坚果的热量较高,因此不宜多吃,每天两汤匙即可,可以撒在麦片、酸奶、蔬菜或沙拉上吃。

  9、菠菜、甘蓝等绿叶蔬菜

  含有叶黄素,能预防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它们还是纤维、B族维生素、铁、钙和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

  10、黑巧克力

  塔夫茨大学发现,黑巧克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治疗2型糖尿病。此外它还能显着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坏胆固醇,改善血管功能。

2糖尿病患者有哪些饮食保健方法

  首先,专家介绍说,关于糖尿病的饮食保健方法有许多,下面我们就重点给大家介绍两种。第一,枸杞玉竹茶。配方:宁夏枸杞15g,玉竹30g,山药30g。制法:1选购宁夏中宁县的枸杞,河南汤阴山药,陕西玉竹,将后两味切细备用。2将三味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煎煮,煮沸后再用小火熬20分钟即成。3每日早、晚分两次饮汤带药渣一起吃下。功用提示:本方有健脾益气,益气生津的功效,现在药理实验证实三药均有降血糖,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的作用。适合糖尿病人保健服用,效果甚佳。

  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一种方法也是比较好的,下面就为读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第二,山药烧兔肉,配方:淮山药30g;兔肉100g;黄酒10g;生姜6g;葱3g。制法:1将兔肉去骨,切块。2锅烧热后加少量的菜油,烧热后,家兔肉块反复的翻炒,在下姜、葱等调料,烹以酱油、黄酒,放入山药块炒匀,加适量的清水,用小火煨煮至熟。佐餐食用。功用提示:健脾益气,降血糖,使用于气虚型体质患有II型糖尿病的人。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现代研究证明,山药能够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故有降低血糖,起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兔肉适合糖尿病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和低热量饮食的补充。此方虽然见效缓慢,可一旦有效,疗效就能持久。

  以上就是比较常见的关于糖尿病的饮食保健方法的概述,相信各位也已经做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还想给大家的一点提示就是,糖尿病患者最好还是要能够经常地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这对于疾病的恢复时更加有力的。

3分清自己的糖尿病到底哪一型

  常常有人问「糖尿病怎么还分那么多型?我到底是第几型?」。事实上引起糖尿病的原因相当多,从基因遗传、感染到自体免疫疾病等,甚至原因不明。早先糖尿病区分为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但是后来发觉许多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病人,到后期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为了避免疾病分类的混淆,美国糖尿病学会在1997年将糖尿病区分为「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其他型糖尿病」与「妊娠糖尿病」等四大类。

  第一型糖尿病,过去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自体免疫细胞攻击胰岛细胞,造成胰岛细胞死亡,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引起血糖升高。而且身体细胞因缺乏胰岛素而使得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细胞便会寻求其他能量来源,例如脂肪酸和氨基酸,代谢成酮酸,如果体内累积过多的酮酸时,就会引发酮酸中毒。因此第一型糖尿病发病时,常常以酮酸中毒为初期临床表现。此自体免疫疾病常常好发于幼童,又称「幼年型糖尿病」。因为体内缺乏胰岛素,所以必须依靠注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平衡。

  妊娠糖尿病,顾名思义是发生于怀孕时期。怀孕之前并未发觉糖尿病,怀孕中发现有高血糖症状,生产后血糖恢复正常。发生原因一般推测与怀孕时期体内贺尔蒙与生理产生巨大变化有关,因此怀孕第24周时会接受50克糖水试验筛检。大多数口服降血糖尚未通过怀孕试验,治疗方式仍然以胰岛素注射为主,妊娠糖尿病如果不接受治疗,可能会产生巨婴症,而且增加生产时的风险。妊娠糖尿病生产后,即便血糖恢复正常,仍必须定期抽血检验。据统计大多数的妊娠糖尿病病人,会演变成第二型糖尿病。

  其他原因引发的糖尿病,统一归为其他型糖尿病。

  原因包括感染、败血症、发炎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胰脏切除后、先天遗传缺陷等。

  第二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是「成年型糖尿病」,也就是我们常称的「糖尿病」。发生原因复杂,包括先天基因的遗传与后天环境饮食有相当大的关系。第二型糖尿病主要的机转为胰岛素抗性,或是说体内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再加上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渐渐丧失,引发高血糖。第二型糖尿病发病初期并没有严重的不舒服,常常是藉由健康检查无意间发现。当血糖慢慢上升到200~300时,许多病人开始出现口渴频尿、容易疲倦、体重不明原因减轻、伤口不易愈和等症状,若不就医,则容易引起高血糖性高渗透压昏迷,此疾病未治疗的死亡率约10%。

  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糖尿病,都要接受饮食治疗,适度的运动,改善生活形态,自我血糖监测,并定期接受医师诊视与治疗,才可以稳定血糖,拥有健康的人生。

4糖尿病膳食原则

  糖尿病是一种由内分泌和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两种紊乱互为因果、相互作用,使机体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失去调控。目前对于糖尿病发病的营养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物质代谢过程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

  1.能量:能量过剩引起的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美国国家糖尿病学会报告,轻、中、重度肥胖者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2倍、5倍和10倍。肥胖者多有内分泌代谢紊乱,如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脂肪、肌肉以及肝细胞内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亲和力下降,游离脂肪酸减少,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这可能是肥胖和糖尿病之间关系的基础。一般随着体重的下降,葡萄糖耐量可以得到改善,并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减轻。

  2.碳水化合物:糖尿病代谢紊乱的主要代谢标志是高血糖,并可引起全身性的代谢紊乱。当一次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时,血清葡萄糖浓度迅速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从而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平衡。多余的葡萄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或转化为脂肪储存。持续性摄入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使血糖水平长期处于较高状态,则对胰岛β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胰腺因过度刺激而出现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最终出现糖尿病。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分子量、结构不同,其餐后血糖升高的快慢及幅度也不同,其影响程度可用血糖指数(gi)来衡量。,一般情况下,低gi的食物对血糖升高的反应小,可有效控制餐后胰岛素和血糖异常,有利于血糖浓度保持稳定。

5糖尿病的危害

  1.给病人造成精神压力以及体力上的不便和痛苦。有肾病和没肾病的体力情况不一样,生活质量不一样,而且,面临的威胁、容易造成的精神压力和导致沮丧的情况也不一样。

  2.糖尿病虽然不像心脏病那样容易导致猝死,但是该病也是造成糖尿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上所见到的因为糖尿病死亡的多是1型糖尿病患者。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比较小,进展比较快,肾功能比较差,最后会发生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和肾脏病变。我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两例27岁的女性患者,都得的是严重的糖尿病肾病,但都死于糖尿病心脏病,说明肾病和心脏病关系密切。肾病肯定会造成残废,比如要透析,透析的患者就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另外,肾病患者早亡是肯定的,如果二十几岁得了尿毒症,几乎是活不到正常人的寿命。

  3.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比如透析,一般肾病患者每周要透析两次。少透析血液里面的废物就多,人就受罪。假如一个糖尿病肾病患者两周透析3次,一个月透析6次,一次透析费用500元,一个月就花费3000元,一年要花费36000元,如果10万人要透析,那又要花费多少钱?即使有医疗保险,个人不花钱,那又给国家造成多大的医疗浪费?现在很多人可以报销医药费,但是自己家里生产劳动受到影响,这种人力资源上的浪费也是一种浪费。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避免得糖尿病,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即使得了糖尿病,也要积极的进行治疗糖尿病,避免病情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