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儿科 >多动症

治疗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它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占比例比女性多。那么抽动症怎么治疗,下面来了解一下。

目录 治疗抽动症的方法 抽动症不治可能伴发强迫症 什么因素造成小儿抽动症 抽动症如何区别于多动症 抽动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治疗抽动症的方法

  对于严重的抽动障碍儿童,早期应用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综合治疗成功的基础。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氟哌啶醇、硫必利又称泰必利、哌咪清又称匹莫齐特、硝西泮等。氟哌啶醇是最常使用的药物,约85%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硫必利是轻症患者比较喜欢选用的药物,其特点是副作用比氟哌啶醇少。也有用五氟利多、氯米帕明、抗抑郁剂、纳曲酮等药物治疗抽动障碍或抽动障碍合并行为和情绪症状的报道。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精神药理学研究的进展,应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等药物治疗抽动障碍已经成为新的治疗趋向,特别是对难治性病例效果更佳。崔永华和郑毅等(2005)对照研究了132例难治性Tourette综合征,应用利培酮治疗,有效地改善了难治性Tourette综合征的运动、发声抽动和综合损伤效应,疗效肯定,副反应相对较轻。

2抽动症不治可能伴发强迫症

  有的抽动症患者经常伴有强迫症。抽动症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上的抽动,而强迫症则主要在于无法控制自己的精神,因而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当二者并发时可能会表现为:明知不对而欲罢不能,始终无法摆脱,有时很痛苦,会出现自残行为,如咬舌、咬破手指、损伤皮肤、毁容等,常留下感染或疤痕,甚至流露出不想活下去的念头,对此务必高度警惕,防止意外。

  抽动症的并发症还包括多动症。

  有些抽动症患者会同时伴有多动症,其表现除肢体抽动,面部抽动,声音抽动外,还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涣散、多动、冲动、成绩下降等情况,这些都是抽动症并伴有多动症的表现。

  孩子这种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了,如果再不治疗,会出现更多的并发症,对孩子日后性格的形成及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多动症、抽动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长大后会遭遇更多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发现孩子的异常,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3什么因素造成小儿抽动症

  1.遗传因素

  抽动秽语综合征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本病的家系成员中,抽动障碍的发生率为40%~50%。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较多见,临床观察发现家族中若有类似疾病者其发病年龄较早,症状较为明显,治疗效果比无家族史者差但迄今有关本病的致病基因尚无明确结论。

  2.躯体因素

  开始时往往由于局部刺激而产生抽动。如眼结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眨眼,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吸鼻、面肌抽动,上颌窦炎引起轻微的咳嗽,发出“吭、吭”声,当局部疾病因素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营养达不到大脑功能的需求,如必需的氨基酸、牛黄酸、核苷酸、必需脂肪酸、卵磷脂、铁、锌等摄入量过少,就会影响脑功能,可能会造成或诱发抽动症。

  3.体质因素

  有抽动症的小儿,一般不安静,对人对事较敏感,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并常合并一些心理性症状,如头痛、腹痛、不明原因的发热、便秘、哮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4.情绪因素

  常与家庭有关,常见的因素如父母对患儿过高的学习要求,过多的责备,母亲常有神经质,精神上不安静。家庭的争执,父母离婚,亲人死亡;过多的干预使小儿发生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紧张等情绪,抽动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此外,患儿曾有过运动活动遭受限制的历史有关。如父母对儿童安全过分担心或早年的某些疾病限制了儿童的活动。

  5.学习理论

  开始时的抽动可能是出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学习其他人的某些生理缺陷或病态,后来由于外界的原因起到了增强作用,以致形成了习惯性抽动。

  6.药源性因素

  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的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症的不良反应。长期或大剂量应用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左旋多巴、卡马西平及氨茶碱等,均可能诱发多发性抽动症或使抽动症状加重。

  7.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多发性抽动症存在着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多种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底神经节和相关结构中的各种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主要是与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递质异常有关。最早发现多巴胺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倾向于认为本病存在基底神经节纹状体的神经突触多巴胺活动过度及多巴胺受体超敏感。

  8神经生化改变

  (1)催乳素:多发性抽动症病人在下丘脑-垂体轴上存在多巴胺能超敏感产生因子(如催乳素等)。多发性抽动症纹状体多巴胺受体超敏感可能通过多巴胺能超敏感产生因子功能释放的改变而介导。从多巴胺能超敏感产生因子的角度来看,多发性抽动症病人的催乳素分泌应有较高水平。

  (2)性激素:在人类那些具有基本生殖功能的脑区可能位于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系统,这些脑区的发育是在性激素的控制之下,其发育异常可能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关。各种类固醇激素在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表达中均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其中以雄激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9.围生期异常

  在母孕期或分娩期出现的某些围生异常因素,如母孕期患某些疾病,早产、过期产、出生时窒息等,均可能导致脑发育障碍。母亲孕期遭受某些应激事件,如家庭暴力、过度惊吓、突如其来的精神刺激,严重的妊娠反应,特别是妊娠头三个月的严重妊娠反应是导致子代发生抽动障碍的高危因素婴儿出生后的应激,如产伤、惊吓、高烧、抽搐等因素均可导致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生有研究发现约半数患儿脑电图有改变,不自主发声可能与大脑扣带回基底神经节及脑干部位不规律放电有关,约l/4患儿脑断层扫描发现异常,并发现在脑部的神经核中的杏仁核。

  10.免疫病理损害

  近年来,有研究报道认为20%~35%的多发性抽动症发病与感染后自身免疫病理损害有关,其中约10%是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当抽动突然加重或药物治疗无反应时,应该检查多发性抽动症病人有无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研究表明,上呼吸道感染或有链球菌感染后抽动症状明显加重。

  11.精神因素

  几乎所有的病人精神有压力时抽动症状都会加重,有些用心理疗法可以使抽动症状缓解,因而比较强调精神因素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现认为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恐怖电视或刺激性强的动画片致精神过度紧张等精神因素,都可能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关。

  12.环境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疲劳、过度兴奋、刺激的活动,如看紧张、激烈、恐怖的电视,在灯光色彩变化迅速的电子游戏。考试前后,患儿症状愈加明显;另外,如不良的家庭环境或意外的事件均可诱发或加重抽动

4抽动症如何区别于多动症

  一、与多动症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据资料显示,抽动症与基底神经节病理性改变有关。多动症则可能是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引起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失调所致。

  二、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多发性语言、行为障碍综合征,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由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秽语为特征的综合征,表现为频繁眨眼、皱额、吸鼻、撅嘴、伸舌、摇头、点头、耸肩、动臂等。病情加重后,抽动动作呈多样化,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所以抽动症也叫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性格上则多急躁、任性、易怒。

  三、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患儿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和行为及性情方面有缺陷,表现为坐不住,小动作多,也可以表现频繁眨眼、耸肩、点头、摇头等,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纽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

  四、这两种病可同时出现,儿童抽动症的25%~50合并有多动症。多动症的症状通常出现在抽动之前,较之早2~3年,并且是重度抽动患儿常见的症状。虽然这两种病有某些类似之处,并且可以同时伴发,但是单纯多动症儿童绝无肌群抽动现象,这一点是抽动症和多动症鉴别的关键。

5抽动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儿童多动症的区别:

  儿童多动症比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高,所以人们对多动症的认识较深刻。又因两者名字类似,故易于混淆。但两者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均不相同,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必须加以区别。

  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其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和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从婴幼儿期即表现为易兴奋、睡眠差、喂养困难等,年龄渐大,活动明显增加,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钮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缺乏控制能力;平时好与人争吵,容易激动;不听话,不讲道理,无礼貌,不避危险等;对指试验阳性。

  抽动-秽语综合症主要是由于脑轻微功能障碍引起的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儿童多动症绝无抽动的表现,这是两者鉴别的关键。

疾病百科 | 抽动症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

温馨提示: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etes),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症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 1。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儿童人群 常见症状:摇头转颈 、躯体或颜面某一局部的连续性抽动 、行走后小腿肌肉痉挛[详细]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