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影响儿童发育行为的疾病中,智力低下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在医学界,智力低下也被医学专家们列入攻克和研究的范围。且近年来智力低下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但大家对该病的了解毕竟有限,其中关于智力低下的危害还有很多人不是很清楚,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智力低下容易给孩子带来哪些危害。
目录
1孩子智力低下的原因有哪些
1、近亲结婚
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我国已明文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不仅是导致胎儿畸形、疾病和死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也是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的重要因素。分析智力低下的儿童中,父母近亲结婚的占22.22%,而父母不是近亲结婚的只占7.94%。由于近亲结婚导致子女智力低下因素是非近亲结婚者的近3倍。
2、孕妇生活环境
医学研究证明,环镜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定条件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生活环境、安定的社会因素、惬意的人际关系、和睦的家庭生活、深厚的夫妻感情等,都是保证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孕妇的心理素质和情绪是不可忽视的“软件”。在怀孕期间,胎儿无时不感受着外界的环境、恶劣的生活空间、战乱的可怕局面、紧张的人际关系、“离心的”夫妻生活,对胎儿都是极其不利的。在这种环境中孕育出生的儿童、往往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能力不强、免疫功能不全、智力发育也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3、父母的文化素养
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也是构成儿童智力环境的重要因素。在遗传及神经生理的基础上,教育对智力发育起着主导作用。医学研究表明,幼儿智力的发育1/2是在4岁之前完成的,约|/3是在4岁~8岁间完成。在这一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智力开发者和启蒙老师。这是千真万确的。
儿童自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与父母密切接触。父母的一言—行,都深藏在孩子的记忆里,儿童的早期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形成了“初级教育”模式。大量的临床资料也证明了这一时期对儿童一生影响的重要性。据有关报道,母亲或带儿童的保姆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者,其所带孩子的智商大多低于母亲或保姆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者。
4、孕妇生活习惯
母体的生活习惯对儿童智力发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母亲吸烟、对儿童不仅仅有导致疾病的可能, 而且影响子女的智力。吸烟导致胎儿大脑发育迟缓、大脑皮层损伤,使孩子在出生之前就受到恶劣的影响。
母亲的饮食也会影响胎儿的智力,过少食用新鲜蔬菜、过少食用鱼肉、蛋、奶等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品,也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脑组织发育,致使胎儿智力上的先天不足。
母亲不进行或过早地停止母乳喂养,不仅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到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母乳喂养对智力的作用是难以用其他方法替代的,提倡母乳喂养对全面提高人类的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小儿智力低下的表现
婴儿期(0~1岁):主要表现嗜睡或少睡、喂养困难、对周围的事物反应差、逗弄无反应,多哭或不哭,眼睛不会注视物体,俯卧抬头、翻身、手指抓握、坐、爬、站、走、说话和应人能力全面落后。
幼儿期(1~3岁):表现出不会说话、说话晚、说话不清楚,流口水,听不懂简单指令,大小便不能控制,痴笑或表情呆滞,反应迟钝,理解能力差,发育较正常儿略迟缓,3岁以前是智力低下的最佳治疗时机
学龄前期(3~6岁):表现出不会说完整的句子,不能有目的的发音,学习困难,记忆力差,不识字,不会思考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做事无目的性,生活中反应迟钝,对事情反应能力差,甚至是无反应。
学龄期(6~12岁):主要表现为上学后发现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业成绩差,不会与人正常交往,社会适应困难,不与陌生人亲近,记不住人和事,生活自理能力差,此时大脑发育已经接近成人,不易治愈。
智力低下常见的伴发症状是脑瘫和癫痫发作,也可伴有视觉或听觉障碍,语言/言语缺陷、学习障碍、交往困难、精神和行为异常、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别是孤独症等。患儿由于智力方面的缺陷,多会出现表情呆滞,或者傻笑,理解能力差,病情严重者听不懂别人说话,生活无法自理患儿智力发展严重落后于其他儿童,学习困难、成绩差、很难形成对生活中常识问题的正确理解。危险意识极低,容易冲动、脾气暴躁。严重的长大后有适应障碍和生活不能自理,不会保护自己。
3智力低下容易给孩子带来哪些危害
多动:和过于安静的婴儿相反,多动也是某些智力落后宝宝的一个特点。许多智力落后的宝宝不能安静地呆一会儿,无时无刻不在活动,特别明显地表现在4—5岁的儿童身上。这种多动与正常儿童的活泼、淘气不同,他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一种不可抑制的兴奋而已,碰到什么就摸什么,碰倒椅子和凳子,也不知扶起来。
注意力不集中:智力落后宝宝的注意力很不集中。他们比正常宝宝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缩短。甚至到5—6岁时,集中注意某个东西的时间也不超过5—6分钟。他们对外界也很少关注。
智力低下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危害,语言发育落后:正常婴儿在7—8个月时就会模仿声音,一岁左右会叫爸爸妈妈,一岁半会说十来个字,能听懂简单的指令,2岁左右会问简单问题,3岁左右能基本表达自己的思想。凡是落后四五个月甚至落后l—2年才有这些表现,都应看作是智力落后的信号。
对环境的反应性差:正常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对环境中的人、事开始感兴趣,只要醒着,他总要东张西望。可是智力落后的婴儿却对环境漠不关心。生后1—2个月时还不会与成人用眼睛对视,逗他时也不笑。整天非常安静,很少哭闹。这类婴儿往往因为其过分安静而受到表扬,一般很容易被忽视他的智力问题。
吃奶困难:出现在婴儿时期,智力障碍的婴儿最早表现出来的症状往往吃奶困难,不会吸吮,特别容易吐奶,表示神经系统有损伤,日后智力会受影响。
面容、体态异常:有些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宝宝在面容体态上就有异常表现。比如先天愚型患儿就有眼距过宽、双眼斜吊、塌鼻梁、舌头常拖在嘴外边、流口水等表现,就是人们常说的“复大脸”。患脑积水的孩子头围特别大,小头畸形儿头颅又特别小。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身材特别矮小,苯丙酮尿症的皮肤异常白,毛发颜色特别浅等。
运动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的宝宝比正常宝宝明显运动发育迟缓。俯卧抬头、坐、站、走等动作的起始年龄都比正常同龄儿要晚。尤其走路更明显,往往要到3—4岁或4—5岁才会自己走,而且走不稳。
4哪些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
1语言能力方面:在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就要对孩子说话和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让孩子多听音乐、对话、儿歌、故事等,增强孩子的语言感知与理解能力,并在娱乐中教会孩子发出单音,直到教会孩子简单的字词句子。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步骤、有顺序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2推理、判断能力方面:这一部分是智力中至为重要的。常见的理解能力异常表现为:不会使用人称代词“你、我、他(她)”;词语颠倒,混乱使用;不会使用情景语言;声音奇特,表现在音量、语速、节奏、音调上与常人明显不同;形式简单,刻板造作。
3运动能力方面:训练孩子爬行、翻身、坐、站、走,跑、跳等大动作的熟练程度,还要训练孩子肢体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从训练孩子能抓住大的、近距离的东西,能摆弄物品,到解钮扣、穿针线等精细动作,最后能拆装物品等复杂动作。
4记忆、数字计算能力方面:包括儿童注意力训练、注意力、记忆力协同训练、记忆增强训练、强化记忆训练和多种能力协同训练。
5感知和认知能力方面:新生儿已经有了视觉、听觉和触觉反应,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看,注视、追踪彩色的、运动的物体来训练孩子的视觉;通过让孩子寻找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听音乐,给孩子读故事等来训练孩子的听觉;通过和孩子拥抱或抚摸等来训练孩子的触觉。家长要多拥抱、抚摸和逗引孩子,来训练孩子的交往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该进一步加强感知综合能力的训练。
5怎样预防孩子智力低下呢
让我们看看宝宝不同年龄阶段脑部发育的特征:
0-1 岁的宝宝大脑特征是“脑映像”,他们能在瞬间记住看到的事物。要开发宝宝的右脑,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玩“捉迷藏”,事先把东西藏起来,让宝宝去寻找,或让 爸爸躲起来,等宝宝去找,这些都是最立竿见影的游戏。也可以选择“音乐浴”熏陶,优雅音乐除了可以锻炼宝宝的听觉,激化活化右脑外,还可以培养宝宝的艺术 情操。
对1-3岁的宝宝来说,“刻意”锻炼宝宝左半呕身活动是开发右脑的最好方式,这个时期他们左右脑发育已处于活跃期,可以多鼓励宝宝绘 画及多使用左手拿物品,用左耳听音乐,增加左视野游戏等。和谐的乐曲可以激化宝宝的右脑,而用右脑记忆法训练宝宝的记忆,又可以培养宝宝对图形的认知,一 举两得。
3-6岁的宝宝左右脑发育已经得到更高的提升了,左脑开始发挥更好的作用,右脑的形象思维“运作”更活跃,他们会说带感情色彩的语 言,对音乐敏感。“亲近大自然”是开发宝宝右脑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妈妈可以多带宝宝接近大自然,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还可以鼓励孩子唱歌、跳舞、学乐 器,这些艺术元素都是活化右脑的最大功臣。左右脑发育还可以通过“脑部锻炼操”来进行。
莫让孩子“智力厌食”
孩 子在饮食上的厌食,家长都很注意调整,孩子的“智力厌食”却为许多家长所忽略。近几年来,许多年轻的家长把全面教育和特长学习当作提高孩子素质的重要内 容,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力。他们让孩子在周末和寒暑假补课、学弹琴、学绘画……可令人困惑的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的学习兴趣不升反 降。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予过多的智力刺激,使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减弱,患上了 “智力厌食症”。
为孩 子创造一个好的智力发展环境是必要的,但凡事都要适度,只有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智力刺激,对身心发展才有积极作用。这和饮食上的厌食一样,吃得过多过 饱,就会促使他出现厌食症。同样,在智力培养中,如果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多地给予孩子被动刺激,也会使孩子出现“智力厌食症”。
家长在给孩子智力刺激时,要注意刺激的数量、程度,最好使孩子感到“还很想吃”,让孩子在学习中保持一定程度的“饥饿感”,有利于激发其下一步的兴趣和求知欲。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的需要是兴趣、动机形成的前提。因此,在孩子产生需要时,就要避免过多地给予不适宜的刺激,如在选择图书、玩具时,应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不在于多、杂,让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