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儿科 >小儿内科 >新生儿内科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是什么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的话,是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死亡的,而且即便是存活的患者如果缺氧缺血严重,那么引发的后遗症也越加的严重,导致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痉挛性瘫痪。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是什么?下面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目录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是什么 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该如何预防 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该如何护理呢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怎么回事

  1、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原因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其次为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各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颅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经全脑血管造影及脑CT扫描未找到原因者。

  病因中粟粒样动脉瘤约占75%,年发病率6/10万;动静脉畸形约占10%,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儿童SAH的20%;原因不明占10%。一般认为30岁以前发病者,多为血管畸形,40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50岁以上发病者,则往往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引起。

  另外,吸烟、饮酒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密切相关。国外动物实验证明形成动脉瘤有3个因素:Willis环压力、高血压和血管脆性增加。吸烟能影响这3个因素,引起血压急性升高,在3h后逐渐回落,与临床所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几率在吸烟后3h内最高相吻合。吸烟还可激活肺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水解酶释放,可引起肺损害与脑血管脆性增加,从而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率。大量饮酒可能引起高血压或其他包括血凝机制和脑血流之改变,可加速促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人报道,过量饮酒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是非饮酒者的2倍。

  2、发病机制

  粟粒样动脉瘤可能与遗传和先天性发育缺陷有关,尸解发现约80%的患者Willis环动脉壁弹力层及中膜发育异常或受损,随年龄增长由于动脉壁粥样硬化、高血压和血涡流冲击等因素影响,动脉壁弹性减弱,管壁薄弱处逐渐向外膨胀突出,形成囊状动脉瘤;动脉瘤体积越大越易破裂,直径<3mm较少出血,5~7mm极易出血。

  脑动静脉畸形是胚胎期发育异常形成畸形血管团,血管壁薄弱处于破裂临界状态,激动或不明显诱因可导致破裂。动脉炎或颅内炎症引起血管壁病变,肿瘤或转移癌直接侵蚀血管均可导致出血。

  1】.主要病变部位

  85%~90%的先天性粟粒样动脉瘤位于前循环,是血管壁分叉处发育薄弱形成,多为单发;约20%的病例为多发,多位于两侧相同血管(镜相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频率为:颈内动脉及分叉部40%,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30%,大脑中动脉及分支20%,椎-基底动脉及分支10%,后循环常见于基底动脉尖和小脑后下动脉。

  破裂动脉瘤多不规则或呈多囊状,常在动脉瘤穹窿处破裂。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多囊肾病和主动脉缩窄常伴发粟粒状动脉瘤,感染性心内膜炎播散至脑动脉可引起“真菌性”(mycotic)动脉瘤。占破裂动脉瘤的2%~3%,多见于脑动脉远端。动静脉畸形由异常血管交通形成,动脉血不经过毛细血管床直接进入静脉系统,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2】.大体与镜下病理变化

  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染血,部分或全脑表面呈紫红色,红细胞沉积于脑池、脑沟,因而染色更深。出血量大,脑表面可有薄层血凝块覆盖,脑底部、脑池、脑沟等处可见血凝块及血液积聚,以脑底部最明显,甚至将血管及神经淹没。随着病程的延长,红细胞溶解释放含铁血黄素,使脑膜及脑皮质呈现不同程度的铁锈色,同时也有轻重不一的局部粘连。

  镜下早期为细胞反应及吞噬现象,逐渐出现成纤维细胞进入血块,最后形成一层闭塞蛛网膜下腔的瘢痕。

  显微镜检查,出血后1~4h即可出现脑膜反应,软脑膜血管周围可见少量多形核白细胞集结,4~6h多形核细胞反应即较强,16~32h即存在大量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并可见到白细胞的破坏,一部分游离于蛛网膜下腔,一部分在吞噬细胞及白细胞的胞质内。出血后3天,各型炎性细胞都参与反应,多形核白细胞反应达顶峰后,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即迅速增加。在吞噬细胞内可见到完整的红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及变性的白细胞。7天后多形核白细胞消失,淋巴细胞浸润,吞噬细胞吞噬活跃。虽然还有一些完整的红细胞,但多为血红素的分解产物。10天后,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逐渐浸入血块内,形成一层瘢痕组织。

  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

  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有机械因素、神经因素和化学因素。

  刺激狗的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时可引起血管痉挛,推测当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由于出血的冲击,凝血块的压迫,以及脑水肿,脑室扩张的牵拉等,可能是常见的机械性刺激,而这种机械性刺激常常仅造成短暂的局部性脑血管痉挛。

  :动物实验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时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并有心肌缺血或梗死以及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据认为是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交感神经亢进致使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后者同时引起高血压与心肌缺血的改变。同时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另外,蛛网膜下腔的血管上有一些蛛网膜丝伸进蛛网膜神经纤维结,当出血机械作用使血管移位或使蛛网膜下腔扩大时,或破入之血流入蛛网膜下腔时,这些神经纤维结即可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管痉挛。

  ①血管痉挛的神经介质:

  多数学者认为血小板细胞的破坏是导致血管痉挛的主要因素。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散布于蛛网膜下腔的血小板裂解,释放收缩血管的神经介质儿茶酚胺类和5-羟色胺所致。

  ②内皮素(ET):

  近年来研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的脑脊液(CSF)和血浆中ET含量升高,推测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可能系ET使大脑动脉持续收缩所致。

  ③其他因素:

  参与迟发性血管痉挛形成的因素更复杂,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有报道认为多种物质包括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胆红素代谢物、花生四烯酸以及乙酰胆碱等可以引起血管平滑肌持续性收缩、变性。而这些物质的异常释放又主要是因为红细胞进入蛛网膜下腔后释放出大量的氧合血红蛋白。因而有人提出急性痉挛是由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所致,慢性痉挛是由氧合血红蛋白所致的观点,而这些均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有密切关系。

2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是什么

  (一) 后遗症 HIE的近期不良预后是早期新生儿死亡,远期不良预后多为脑神经损害的后遗症。在存活病例中缺氧缺血越严重,脑病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者,越容易发生后遗症,且后遗症越重。后遗症常见的有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痉挛性瘫痪、癫痫等。

  (二) 提示预后不良的指征

  1.持续的低Apgar评分。生后5分钟Apgar评分为0~3分,10分钟评分少于5分,是预后不良的敏感指标。重度窒息者,其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随Apgar评分的时间延长而增加。

  2.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惊厥或持续惊厥者。

  3.生后较早出现肌张力低下,且长期肌张力低下或由肌张力低下转为伸肌张力增强者。

  4.生后早期出现昏迷,有脑干损伤表现如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改变、伸肌张力增强等及一周后异常神经症状未消失者。

  5.脑电图持续异常,尤其呈周期性,多灶性或弥漫性改变者。

  6.颅脑超声检查异常,特别是脑萎缩或脑实质囊性变者,或未成熟儿脑实质囊性变和脑室扩大者。

  7.头颅CT检查有颅内出血者。 结合围产期窒息史、生后2天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以及辅助检查资抖,可明确诊断。

3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该如何预防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和血管畸形。一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及时在当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或转送医院抢救治疗,转送病人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让病人保持头高侧侧卧位,避免舌根后坠阻碍通气;

  2.及时清理患者口中的呕吐物,以免误吸入气道;

  3.尽量避免长途转送,选就近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治疗;

  4.转运前应给予脱水、降压等治疗;

  5.运送过程中尽量避免震动;

  6.转送病人时应有医务人员护送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7.有随时进行抢救的基本设施。

4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该如何护理呢

  1. 绝对卧床休息2-3周,床头抬高30度左右。

  2. 做好心理护理,保持病人情绪稳定。

  3. 保证病人安全,加床档防止坠床。

  4. 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

  5.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 重视病人主诉,加强病情观察。

  7. 遵医嘱按时准确给予脱水药、血管扩张药物,同时观察用药后效果及不良反应,并监测血压变化。

  8. 给予病人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鼓励病人多进食水果、蔬菜等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服用缓泄药。

  9. 预防感冒,防止用力打喷嚏、咳嗽等,以免诱发再出血。

  10. 戒严、戒酒,以免诱发再出血。

  11. 根据病人皮肤状况1-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翻身时动作应轻柔,不得用力过猛,尽量减少搬动。

  11.卧床期间给予病人主动或被动肢体活动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并鼓励病人穿弹力袜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2.卧床病人根据病人实际情况1-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动作应轻柔。

5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人类的大脑在颅骨内由三层膜保护着,就象我们穿衣服一样,蛛网膜是大脑的第二层衣服,犹如它的名称一样,蛛网膜在显微镜下象蜘蛛丝一样透明菲薄而美丽,肩负着保护大脑的职责。蛛网膜下腔出血就是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分类:蛛网膜下腔出血依据出血原因分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50%以上为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小部分病人是由脑血管畸形、烟雾病、血液病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病人剧烈头痛,如头要炸开的感觉,频繁呕吐,大汗淋漓,颈部疼痛,也可迅速发展为昏迷状态。

  诊断:做头部ct扫描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应及时行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的部位、数目等。

  治疗:脑外科在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术及用弹簧圈行动脉瘤栓塞术两种方法治疗动脉瘤。

  危险系数:第一次动脉瘤破裂早期死亡率占36-45%,一般在48小时内因脑疝形成而死亡。第二次出血占30%,一般在第一次出血后一周至半年内发生,死亡率更高。

  建议:

  1、调整好心态,日常生活中控制好高血压;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减缓脑动脉硬化;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

  2、凡日常生活中出现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及一过性意识障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已经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要在医生的安排下及时行脑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诊断,早期治疗,达到彻底根治颅内定时炸弹,不再发生在出血而危及生命。

  4、有些病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随着治疗头痛好转,出血吸收,自认为疾病已痊愈,拒绝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结果再出血而失去手术时机。